北伐薛延陀。”
多少?拔万?
李明心里有些纳闷。
高句丽打他一个小小的平州,都前后动用了差不多十五万人。
虽是倾巢出动,但也在高句丽国力可以支持的范围极限。
大唐比高句丽猛那么多,怎么打个灭国之战反而这么抠抠搜搜的,才出动八万人?
薛延陀可不是什么小把式啊。
虽然危害不急当年的突厥,但也是在京城策划或参与策划多起阴谋的大国。
不过,李明没有在朝堂上提问,而是把这个问题压在心底里。
“我国八万精兵的主要任务是歼敌,都是全甲的精兵,不是民夫,不少了。李世绩,你可要小心使用。”
李世民像是看出了李明的疑问,主动解释道。
李世绩以为这话是和他说的,立答:
“是!”
八万训练有素的全甲精兵,可不是高句丽那种随便拉起来凑数的十五万填线宝宝。
那是一个农业帝国巅峰的精锐,等于八万副盔甲、上万匹战马。
以及至少八十万后勤民夫在后方的支持。
这些精兵如果运用得当,毫不夸张地说,那是能够以一当百的。
当年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薛万彻就是率领二百敢死队,从背后突袭窦建德的十五万农民军,杀得敌方四散溃逃。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能凑出这么多脱产的精兵和民夫出国远征,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
不能以李明主持的辽东自卫反击战为参考。
因为当时是在境内抵抗高句丽侵略,全民皆兵,动员率可以拉到很高。
如果要离开辽东主场作战,那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李明也凑不出几千全副盔甲、完全脱产的职业军人。
“至于此次北伐的带路、牵制和后勤,则要仰赖阿史那思摩的突厥部众……”
李世民托着脑袋思考:
“阿史那思摩能力有限,这些任务压在他肩上有些重了……”
岑文本立即启奏:
“启禀陛下,何不从薛延陀以东获得援助,两面夹击呢?”
李世民眉头一挑:
“薛延陀以东,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那里是室韦部落的聚居地……
“你是说,要联合室韦?”
岑文本点头:
“室韦部落同样苦于薛延陀的暴虐,可以联合。”
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
“室韦人长期游离化外,可以依靠么?”
室韦在东北,而说到东北,那李明可就不困了:
“室韦在高句丽以西,常年骚扰其边境,分分合合,反复无常,不可信任。”
对大唐来说,高句丽是蛮夷;而对高句丽来说,室韦是蛮夷。
和蛮夷的蛮夷搞在一块儿,多少有点抽象了。
岑文本争辩道:
“自隋朝以来,薛延陀部落世代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忠心可鉴,为何不信?”
李世民有些拿不定主意。
岑文本更向前一步:
“臣愿出使室韦,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让胡人甘为唐军先锋。
“若此行不成,臣愿受一切处置!”
“那倒不必如此,蛮夷之心,强求不得。”李世民宽宏大量地说:
“不过,卿若能争取到室韦人的协助,那自然是极好的。”
白给的人力,谁不要啊?
李明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臣,必不辱命。”
岑文本领命退下。
就这么愉快的钦定了,由他出使大鲜卑山的室韦部族。
而说到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另一个人。
黄门侍郎刘洎出列启奏:
“契苾何力出使薛延陀,以与匪首真珠可汗讨论和亲之名,探取敌营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