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的脸上,罕见地浮现出了淡淡的忧虑。
“哦?这是好事啊。”
孰料,被老房视为“胸怀天下”的李明小老弟,却对这令人担忧的走势表达了相当的乐观。
这是连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都不敢轻易采用的设定。不患寡而患不均,多少也该在面上装一装担忧吧?
“房相,我们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看着困惑不已的房玄龄,李明问道。
房玄龄一顿,略作回忆道:
“呃……为了让大家相信纸币可以兑换?”
“为了让大家用纸换米,一是释放一部分被用于流通替代铜钱的大米,二是培养民间收纸币、纸币的习惯。”
李明侃侃而谈:
“大户愿意囤积纸币,说明他们相信这些纸的购买力,这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了。
“万一这些纸没人要,市场上没人流通交易,那才是大事不妙。”
听了李明的解释,房玄龄这才恍然大悟。
虽然听上去有点地狱笑话,但这些纸有人抢、有人骗,才能说明,它们的价值被认可了。
可老房仍然觉得,大户们在这危急关头,利用朝廷的仁政举措为自己牟利,挤占穷人的福利,属实不太道德。
他紧接着问道:
“那么殿下,关于上述这些乱象,应该如何处置呢?”
“使用强迫手段抢纸币的,以同金额的抢劫罪论处便是。”李明说道:
“至于以其他手段诱骗交易……”
他顿了顿: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何错之有?”
房玄龄下意识地皱了皱眉,没有去辩驳自己的领导。
不过这个小动作,让李明知道这老东西不服。
虽然他是那种“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专制型领导。
但如果能说服手下人真实理解自己的意图,他还是不愿意用行政命令强压的。
“房相,那些使用欺骗手段囤积纸钞的人,甭管他们的手段和目的如何肮脏。”
李明放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对房玄龄说道:
“但他们,是不是真正相信了这些纸张的价值,相信了朝廷的‘信用’?”
房玄龄不假思索地点头:
“那倒确实。”
如果也认为这些是废纸,那还费尽心思骗它干嘛?
图它印得漂亮?还是图它可以打草稿?
“相比那些连领粮的队伍都不愿意排、几句忽悠就轻而易举地将纸钞送出的被骗百姓。”
李明继续解释道:
“这些贩子是不是其实更相信朝廷?这样的人一多,是不是其实更有利于我们推广纸币,替换铜钱?”
被这么一点拨,房玄龄总算是明白了过来:
“确实有助于我们政策的实施……所以要鼓励这种,欺骗行为?”
李明微微一笑:
“别说得那么难听。
“他们坚定看多国家,看多朝廷,让他们套取一些利益,又有何妨?”
这歪理还真……踏马歪得够别致啊……
房玄龄总觉得有一口槽想吐,但又吐不出来,便换了一个角度。
“那么那些因此被骗光纸钞的人,他们该怎么办?
“大多数都是没有见识的穷人,正是最需要朝廷赈济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发放纸钞的间隔定在了一旬。”李明说道:
“一旬之内,不至于饿死人。
“让他们吃一次教训,等下一旬朝廷再发赈济的纸币时,他们就不会这么轻易被骗了。”
这个一旬,是李明与民部尚书和长安令、万年令多次开会讨论以后,最终敲定的发放间隔。
如果间隔太长,穷人容易被饿死;但如果太短,基层吏员又忙不过来。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