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他不想承认,但李世民绝不是为了面子嘴硬之人。
本来还想对这不懂事的小儿子说教一番。
没想到,反过来被他说教了。
“那你觉得,这事情应该怎么办?”
李世民这次问得不再带有考校的语气。
他是在认真地询问治国的意见。
首先排除与延缓开战的可能。
秋季再拖就是冬季。
严寒缺水不说,薛延陀那靠北的地方太靠北了,昼短夜长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
黑夜本来就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加上薛延陀本就是游牧,主力神出鬼没。
唐军如果没有良好的视野,被对方牵着鼻子遛两圈,都不需要打仗,后勤直接就拖崩了。
来年春天不行,春耕抽调不出民夫,战马过冬也饿瘦了,跑不动。
夏天更不行,唐朝的漠北夏天也很热,穿着盔甲在戈壁滩上晒,是真的会脱水的。
拖到下一年秋季倒是可行,如果不怕在这一整年的时间里,薛延陀再策划个什么“太极宫之变”或“东宫之变”的话。
所以说,打仗“天时”是第一位的。
就算硬顶着可能的饥荒,也要抓住今年秋的时间窗口北伐。
国家大了就是这样,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可能等你完全准备好。
有问题就解决,解决不了就克服。
“今年除了受灾的湖广地区,其他地方的粮食是丰收的。
“问题不在总量,而是分配不均衡。
“解决不均衡无外乎运输,而运输又无外乎漕运。”
李明一边说着,毫不见外地走到李世民的书桌前,漫不经心地拿起了皇帝陛下御用的龙笔。
李世民的嘴巴动了一动,最终也没说什么。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漕运才是短板、是命门,也是解决饥荒的关键。”
李明提笔,随手画上一幅图。
李世民好奇地凑近一看。
却见不是什么河岸堤防布置之类,具体事务的地图。
而是长安三省六部各司的职能架构图。
“河道疏浚、堤坝修筑已由工部薛万彻负责,正在进行中,暂且不表。
“船只清点可以提前做起来了,需要同时预估受灾面积和灾民数量,倒推所需赈济的粮食总量,计算得出漕船的缺口,尽快建造或购置起来。
“漕运由所在道一级的转运使负责,但此次受灾赈灾至少涉及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四个道,中央需要统合这四个道的漕运调度,提前做好预案。
“此外,此次赈灾粮款数额巨大,非转运使所能负责,还需要民部仓部司予以配合。
“还有……”
李明指着架构图,巴拉巴拉地长篇大论起来。
李世民越听神色越严肃,不由自主地坐回了龙座,习惯性地靠着扶手支着脑袋,捋着两片胡须。
这是他思考时的标志性动作。
“综上所述。”
李明发扬传统艺能,图穷匕见:
“赈灾兹事体大,横跨多部门,需要上一级进行多部门协同联动。
“应由中书令杨师道牵头组织、统一协调各部门,由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负责统筹执行。”
还是房玄龄提供的那条老路径:
解君忧,顺便解己难。赈灾要抓,权力也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称得上健全。
李世民听得直点头:
“嗯嗯,有道理……
“等等,你小子什么意思?”
杨师道和房玄龄,一个是李明的表叔,一个是李明的老师长史,都是铁杆十四党吧!
手握漕运赈灾之权,叠加上正在让李明团伙查的皇子遇刺案和端午事故。
好家伙,你这是要大权独揽啊!
“你提供的解决思路我暂且记下,但人选还要再斟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