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傻子是不存在的。
从局面上,李承乾仍然顶着“太子”的名号,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势力仍然最盛。
而以岑文本、刘洎等为首的广大清流名士,以及曾经的边缘太子党,则站在了魏王李泰这一边——
要不是陛下这番操作把一切都明牌了,他们本来还能继续掩盖一下立场的。
至于李明和李治两小只,声势相比两位大哥明显弱了几分。
虽然他们党羽的个人实力很强,房玄龄、长孙无忌是朝廷文臣的两根支柱。
但他俩还缺少广大其他官僚的支持。
通俗点说,就是缺填线的兵。
虽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朝廷深耕多年,枝繁叶茂,各自聚拢了一批官员在他俩旗下。
但贞观时期的所谓“朋党”,并没有后世那么恶劣,并没有形成行动一致、进退有序的攻守同盟。
在储君这个重大议题上,两人麾下的官员仍然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所谓“我党魁的党魁不是我的党魁”,还是得两位殿下亲自来争取他们的人心。
毕竟连皇帝都不一定能让大臣们满意自己的储君人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又如何能强迫他们手下的官员认同各自的储君人选呢?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在某些议题上,两位支柱一呼百应;而在另一些议题上,却又曲高和寡了。
其实从本质上看,他俩只是地位高一点、资格老一点的文官。
整个朝廷,还是陛下的。
这也是一个健康的朝廷应该有的现象。
否则,就变成权臣操弄朝政了。
“臣弹劾礼部尚书李道宗,向李思摩所率突厥残部倒卖兵器铠甲。”
岑文本几个月如一日地盯着李道宗弹劾。
李世民有点听腻味了,问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李世绩:
“兵器由兵部统一保管整备。
“定襄前线的兵器可有异常?需要再派人盘查吗?”
岑文本满怀希望地望向李世绩。
李世绩目不斜视,果断地回答:
“断无此疏,兵部文吏一直在前线,每日与仓曹核对盘点兵器库存。
“李道宗治军严格,无一件去向不明。”
岑文本的眼睛闪过一丝疑惑,很快低下头去。
“嗯,李道宗的才能与品德深得朕的信任,但将在外,岑阁老的担忧亦不无道理。
“这样吧,兵部尚书刚走马上任,交接事务繁琐,就由御史台出人,前往定襄城盘查。”
李世民轻轻一番微操,就各打了李泰、李明、李治几大板,继续维持着平衡。
轻松又愉快的弹劾议题就这么过去了。
下一个议题,还是人事。
“张亮赴河北道任职,工部尚书空缺。”侯君集汇报道。
按惯例,一般是把首席侍郎扶正,担任尚书。
但李世民捋着两撇胡子,另有主意:
“薛万彻从营州回来了吗?”
侯君集一怔,回禀道:
“就这几日了。”
“就由薛万彻来你当这个工部尚书吧。”李世民淡淡地说道。
薛万彻?那个五行缺女的大老粗?
他懂什么制造,他懂什么工程!
年轻的大臣们立即上奏请陛下三思,毛遂自荐的人也不少。
他们也不是谦虚,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打灰。
但反对意见被李世民全部驳回,陛下已经钦定了,就由姓薛的大老粗来当这个工部尚书。
而朝廷里的老油条们,不论立场如何,却都出奇地保持安静。
根据陛下的一贯尿性。
突然将一个武将升职到文官要职上,多半是要和旁边的国家开干了,那武将就是主将。
比如侯君集干高昌之前,就刚升了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