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方面,就由宋王府司马侯君集就当这个保险。
李明设计的军事体系也与文官体系类似,用基层赤巾军战士,来架空掉正规唐军,但也有所不同。
营州都督府的张俭、以及原有的营州军,是不能碰的。
只能看薛仁贵小老弟能有多给力,能拉拢、感化多少底层战士了。
嗯,作为白手起家的寒士,薛仁贵对李明的这套叙事高度认同,应该没什么问题。
至于李明提议新建的平州都督府,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李世民表忠心。
更是为了获得编制。
不是人员编制,因为李世民不可能把原·赤巾贼成建制地纳入自己的军事系统——
又不是宋徽宗招安梁山好汉打方腊,李二不屑于用这招——
李明通过建立平州都督府要争取的,是盔甲的编制。
赤巾军可以以“乡勇民团”的形式继续存在,定期训练、发放军饷,舞个枪弄个棒什么的。
当地乡民积极守边,朝廷不但不会干涉,还会提供除帮助外的一切支持以资鼓励。
只要别让朝廷掏钱,一切都好说。
人的问题好解决,难搞的是盔甲。
这玩意儿就像亻韦哥,如果让人看见你碰了,容易引起一些会让你社会性死亡、或者生物性死亡的误会。
战争时期还好说,现在已经和高句丽议和了,这些违禁物品就得上交了。
而李明计划新设的平州都督府,正是储存这些盔甲的最佳地点。
战衅一开,开仓放甲,放都督府里和放自己家里基本没区别。
别看都督府的指挥权在皇帝手里。
只要这地方设在平州地界,肯定是由李明最终实际控制的。
因为平州这地方太远了,府兵是不愿意千里迢迢赶过来的。
到最后,李世民还是得就地征募募兵,来填这个都督府。
而只要在平州当地招募,那会征到什么背景的“唐军”,就由不得朝廷说了算了。
“长孙延他们把法令条文修改好了吗?”李明问道。
“还在隔壁改着呢。”韦待价和侯君集头都不抬,细细研究着长长的官员名单及其简历。
李明蹦下了椅子:“我去看看。”
议事堂旁边的书房,三小只、会同平州各乡各里的吏员,一起研究着山一样的大唐律令条文。
“能把我们的律令改得‘看起来像’《贞观律》及其附属法条吗?”李明问。
长孙延对着密密麻麻的条文哗哗掉着头发,一边掉一边说:
“在改了在改了。”
其他人根本鸟都没鸟这个一把手,专心致志地钻着唐律的空子。
看见大家这么积极地打法律的擦边球,李明就安心了。
在唐朝行唐法,李明觉得非常正确,辽东除外。
首先,什么良贱籍这种糟粕第一时间废除了。
当然,平州的百姓们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因为大家都是慕容燕的家奴,你是良民还是贱民并没有什么鸟区别。
均田制、以及基于均田制的租庸调,李明也顺带着废除了,而是因地制宜,实行类似国营农场与承包责任混合的一套体制。
田地所有权在委员会,使用权分给农民,使用权的交易限制了又没有完全限制,在保证生存的上下额度内,允许使用权的有限转让。
此外,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给予困难户基本口粮,等等。
相对自负盈亏的小农,平州的农民更像按收获比例领取报酬的农场职工。
当然,这种对土地分配方式的改良,朝廷是不会感兴趣的。
因为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的京畿之地,均田制都已经名存实亡了,关中良田被士族门阀瓜分殆尽。
百姓的早就拿不到《均田令》的什么“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