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讨伐,已是陛下仁至义尽。”韦待价反思道:
“我们应该收敛一点,在平、营两州,至少应该恢复施行《贞观律》吧。”
“可是……”房遗则想要反驳,但忽然发现,在大唐的土地上施行大唐的律法,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这合理吗?这很合理。
理智地回想一下,平州哪里都好,就是不像大唐。
好像确实做得有亿点过火了……
长孙延同样沉默了下来。
“平州目前的政策都是权宜之计”——在长安时,他就是这么向陛下狡辩的。
说明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在平州这么乱搞,是拿不到台面上,迟早要出问题的。
“那赤巾军怎么办?”尉迟循毓瓮声瓮气地问。
韦待价托着脑袋弹着桌子,沉思道:
“陛下能容慕容燕豢养私军,那赤巾军我们自然也是能保留的。
“只是规模肯定没有这么大了,盔甲也得交由兵部统一保管,以免殿下被落人口实。”
他的思路非常清晰,他作为两州刺史,可以天高皇帝远。
但李明是要经常回宫的。
如果因为辽东这边漏了马脚,搞得李明在那头稀里糊涂地谋反入狱,那就尴尬了。
“可是……唉!”尉迟循毓感到十分窝囊,生气地一拍大腿。
侯君集全程一言不发,抱着胳膊。
他是几个人里最反骨的那个,因此并没有像其他几位真·大唐忠臣那样感到委屈,反而没什么心理包袱。
造反的前置准备被识破了,那就继续蛰伏。只要小命还在,下次接着努力呗。
“嗯……”李明一言不发,陷入沉沉的思索。
虽然他没想着造反,至少别在李世民手上造反。
但至于推倒平州的一切、大开历史倒车,他更是想都没想过。
因为主要矛盾没有解决,而矛盾从来都不在李世民身上。
要对抗下一任皇帝的清算,他必须让辽东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并施行新政,使辽东快速积蓄力量。
况且,群众们好不容易能过上好日子,怎么能让他们吃二茬苦、受二遍罪?
为了应对未来的危机,势必造成当下的危机。
难搞,难搞……
“君集。”李明忽然想起了什么:
“我记得,你在上山之前,收到房相公寄给你的‘锦囊妙计’?”
侯君集愣了一会,才一拍脑门:
“确实有这么一件事,是房玄龄的门客亲自交到我手的。
“说是殿下遇到危急关头再打开。”
李明伸出手:“就是现在,拿出来吧。”
“在被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围攻时都不拿出来,我还以为您忘了。”
侯君集不解地咕哝着,取出一个小锦囊:
“现在敌人都被驱逐了,反而形势危急了?”
李明苦笑着摇头。
和大唐内部的敌人相比,高句丽算得了什么?
他从侯君集手中接过这个锦囊。
非常轻巧,一度让他怀疑这里面是空的。
和之前老房送来的、成捆成捆的“斤囊妙计”相比,算是非常还原原著了。
就这个小小的囊袋里面,真的藏有让局势瞬间扭转的妙计?
说实话,李明自己也非常怀疑。
又不是唱大戏,哪有这么戏剧化的表现。
但是,以老房那老银币的品性……
他深吸一口气,举重若轻地拉开囊口的细绳,两根手指向囊中捻去。
夹出了一小张纸条。
因为时间久了,已经微微有些泛黄。
李明轻轻地将纸条摊开。
上面只有简短的一行字。
“呵,哈哈,哈哈哈!”
李明只是看了一眼,便仰头大笑起来。
一边笑,一边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