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万历明君> 第248章 谐辞隐言,本体不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8章 谐辞隐言,本体不雅(1 / 6)

第248章 谐辞隐言,本体不雅

在每一次改朝换代,或者在换代不改朝的过程中,礼、制都会作出某种程度上的修正。

士林儒生习惯于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统统归之于礼制的缺乏和不健全。

但实际上,礼制并不是万能的,其关键同时也在于礼制体系内外运作的人际关系的状况——这里的人际关系,包含了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在内。

礼制设计往往是静态的,而礼制体系内外运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则是动态的,它自然会导致礼制自身的畸变,出现与礼制设计之初良好愿望相反的结果。

一个成熟的袖领,不仅要着眼于制度设计,更要关心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否则一切制度设计的良好愿望都会落空。

万历皇帝在登基以后的出巡活动,便是对新政以来制度运作的人际关系状况进行关心。

这也是他对天下建设和新政鼎革艰辛探索的一部分。

当今天下,无论是复杂的形势,还是激烈的矛盾,都决定了建设和鼎革不可能在盲人摸象的遥控中继续进行下去。

所以,万历皇帝走出紫禁城,亲眼见证,躬身实践。

他奔走南北,和省府州县的官吏、佃农、小工、商人们交谈、讨论、探索,体察民情,了解想法,进而把握建设和鼎革的具体方向。

在南巡的过程中。

常常听到一些人的非议,更有人热衷于泼脏水,这没什么奇怪。

万历皇帝不是天人感应,全知全能的圣人,而是肩负苍生,竭尽所能的大明袖领,他有他的过失和错误,有人对他有些埋怨,可以理解。

他也从不奢望所有人的赞许。

他有他需要团结的大多数。

也正因如此,万历皇帝对干害国法的官吏动辄杀戮,却又对心怀质疑的儒生小民耐心十足,一路上苦口婆心地解释他的动机,提出他的要求,表达他的期许。

当南巡仪仗离开顺天府的时候,有士人拦驾求见。

这些士人想不通,为什么南京刑部尚书翁大立这等有功之臣,只因微末错漏,就要处以极刑,他们恳请万历皇帝给翁大立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万历皇帝当即表示,正因为翁大立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只有处决了他,才能挽救更多可能犯错的官吏、将要犯错的官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儒生应该懂这个道理。

士人们这才心服口服离开。

当南巡仪仗抵达河间府静海县的时候,当地百姓并不能理解南巡的意义,纷纷说,皇帝南巡行程耗费巨大,沿途征发民力,如此游乐,实在羡慕。

万历皇帝得知后,并未与百姓解释,而是连续几日,都在视察庄园田亩,他亲自走遍了整个静海县,仔细过问民间疾苦,有多少土地,是从哪里引的水,都种些什么作物,收成怎样,租子几成,有多少佃户,以及佃户的收支等。

万历皇帝用实际行动告诉百姓,此次南巡,并不是为了游玩。

视察田亩期间,万历皇帝看到地里的水很少,就问,怎么地里没有多少水呢?

当地官吏回答,上午给西片上水,下午就给东片上水。

九月初的北方,由于气温较低,稻子才刚过发墩的时候,开始秀穗,正是整齐好看的时候,万历皇帝便问,稻子能产多少?

随行的静海县官吏说能收一千多斤,万历皇帝听闻后神情不太好看。

得益于皇帝亲民的形象作风,当地百姓偷偷比划了手势,表示寻常时候四五百斤不错了,万历皇帝见后,这才喜笑颜开。

南巡仪仗又视察了天津卫,万历皇帝露了怯。

天津卫种着好多苇子,形状不一,万历皇帝问,这有什么区别呀?

当地百姓纷纷捂嘴失笑。

还是一名稚童解了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