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人推波助澜。
应天府。
“朝廷这几日都快炸锅了,要么指责胡惟庸,要么帮胡惟庸辩驳。”
“但都逃不开一个事实,那就是浙东的这场动乱,闹得太大了。”
“御史台更是天天上奏,还有潮中的那股清流,也都觉得事情做的太过分了。”
“这是完全不给读书人一条活路。”
“而且不管是大表兄,还是胡惟庸,都是在大肆的抓捕读书人。”
“用他们的意思,这是在决天下的根基,这会寒了读书人的心。”
御书房之中,太子朱标看向朱棡,微微皱起眉头道。
言语之间,也是闪过一抹忧愁。
这次的动静,可是比江南要大太多了。
胡惟庸完全是被当枪使,这下闹的都有点不好收场。
甚至朱元璋都想将胡惟庸召回朝廷,另派人去主持大局。
“你知道为什么江南,从一开始实施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反对声较弱么?”
朱棡却是答非所问的看向朱标道。
“江南并没有传出太大的动静,再加上这事是你一手操办,还有老二,我并没有过问。”
朱标轻轻摇了摇头。
“这就是身为监国太子的疏忽。”
“此时你监察天下,就要对所有的事情了如指掌。”
“不能因为江南是我和老二在办,你就浑然不顾。”
“这也就导致你在判断上,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就比方说江南,你只是以为闹的动静不够大,那是因为并没有传回朝廷。”
“而且那时朝廷人人自危,生怕触及到自身,即便是有所察觉,也不敢轻易开口。”
“因为什么,自保。”
“一个人的利益,对于庞大的利益而言,或许不值一提。”
“但在非常时期,谁会注重长远的利益?”
“无非都是各保各的,只要能活下去,就还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江南的动静真的很大,之所以没有爆出,就是因为朝廷一直都在严查官吏。”
“一环扣一环之下,他们才没有能力上奏,说白了也就是不敢上奏。”
“但是现在,该死的人都死了,该抓的人也都抓了,剩下的官吏都没有牵扯进去,那就证明他们无罪。”
“那此时浙东一旦传出来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立刻上纲上线,将法不容情,法不责众,拿出来跟你辩驳。”
“毕竟此时才是关键时期,江南只是开胃小菜,而只要能拦得住浙东的改制,所有的利益,还有挽回的余地。”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他们也只是放弃了江南,可要是浙东改制被阻,将来也会奋起。”
“那我们能手软么?”
朱棡瞥向朱标,便是脱口而出道。
简单点的意思,就是江南他们不敢声张,也不敢露头。
但此时,朝廷的风波渐渐平息,浙东又是爆出这么大的瓜,那他们肯定会借机大做文章。
再加上当地士绅豪强的推波助澜,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改革之心,如果没有大的魄力,真的可能会被逼回去。
毕竟这是倾天下之大势,纵然权力至高无上,也得考虑一下影响。
不能将读书人逼得太狠,要不然始终于国不稳。
“大哥,光是江南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所引发的暴乱,就不下数百桩。”
“为此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举兵镇压,前前后后死了太多的人,所以根本不能抱回朝廷。”
“因为死的大多都是士绅豪强,他们拼命反抗,除了杀还能怎么办?”
“大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所以退无可退。”
“当时派兵镇压,毫不留情,你知道我承担了多少的压力?”
“所以胡惟庸必须留在浙东,摊丁入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