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第110章:道理咱都明白,但粮食从哪里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道理咱都明白,但粮食从哪里来?(2 / 4)

朱棡轻轻晃动手指,又是意味深长的笑道。

“买过来?”

朱元璋疑惑的看向朱棡,不解的问道:“买过来干嘛?”

“山人自有妙计。”

朱棡的嘴角,依旧勾起神秘的笑容。

“你要是不想咱揍你,你就跟咱说人话。”

朱元璋看向有些欠揍的朱棡,顿时咬了咬牙道。

他们家老三什么都好,就是这性子,有时候真的气的人想弄死他。

但谁让这是自家儿子,而且还是自己惯出来的,那还是忍忍吧。

“酿酒的工艺,其实都差不多,但唯独蒸馏提纯的方法,还有器皿的不同,才能酿造出我们今日所喝的酒。”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酿出的酒要比他们酿出的酒,更为的醇厚劲烈,刚猛霸道。”

“但民间所酿造的酒,我完全可以收回来,进行二次蒸馏提纯。”

“这样一来,依靠酿酒生存的百姓,也不会因此断送生计。”

朱棡看上有点气急败坏的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无奈的道。

“二次蒸馏提纯,还能喝?”

“你别忘了,这些酒本就经过了蒸馏提纯,那即便是再次蒸馏提纯,也不会有多好。”

一旁的朱标倒是直接摇了摇头。

经过宋朝,有了蒸馏器皿以后,这对于酒业,可以说是引起了质变。

那既然蒸馏过的酒,可以让酒更加的醇厚劲烈,自然也会有人想过,将酒多次蒸馏,从而得到酒之精华。

让酒变得更加的醇厚敬烈,刚猛霸道。

那自然是想过,但可惜根本无法实现。

为什么?

一来,蒸馏技术处于初适应阶段,且主要用于生产烧酒,也就是蒸馏酒。

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多次蒸馏,从而提高酒的浓度。

但事实上,由于技术水平和工艺的限制,根本无法实现。

二来,市场需求不同,宋朝的文人墨客,追求高雅的文化享受,而非单纯的追求酒的浓度。

所以他们更加偏向于特定风味的酒。

就比如诗词歌赋中常提到的“浊酒”、“绿蚁新醅酒”等,反映了一种对酒色、香、味的综合追求,而非单纯的烈酒。

那自然也不会有人去细致的研究,从而提高酒业的工艺与技术。

“我收回这些酒,并不是用来饮用。”

“而是因为蒸馏器皿与蒸馏技术的不同,从而提取出酒之精华。”

“我将其称为酒精。”

“可若是自己来酿造,那这其中投入的人工、成本太大,时间太长,根本不值得。”

“所以倒不如从民间买酒,从而进行二次提纯加工,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得到很多酒精。”

第110章:道理咱都明白,但粮食从哪里来?

“同时,也不会断了酒匠们的生计。”

对于朱标的疑问,朱棡想都没想,便是解释道:“毕竟我的太原,就是这么干的。”

“酒精?”

朱元璋与朱标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但又是齐齐看向朱棡道:“这是什么酒?”

毕竟酒之精华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逼格,一听就是好酒。

但是很可惜,这种酒精

“它是酒,但也不是酒,因为不能用来喝。”

朱棡摇了摇头道。

“不能用来喝?”

不仅是朱元璋与朱标迷糊了,就连一旁的李文忠、李贞也都迷糊了。

说了半天不能喝,那提纯出来有个毛用?

毕竟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面,酒这个东西从诞生起,就是用来喝的。

而除此之外,酒没有任何作用。

“可以用来治伤。”

面对众人的疑惑,朱棡这才缓缓出口道。

“治伤?”

“我曾经读过药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