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样以后海上航行就能更稳了。”
李靖轻笑:“不止,在船锚这一点上顾郎君还是想得浅了些。”吴工匠应声:“是啊,随着铁的治炼被改进,当下大唐铁的产量都不知翻了几翻。”
“往前碍于铁珍贵船只多用木锚,现下倒是换成铁锚了。”顾重林失笑,技术的进步影响的果真是方方面面,是他想浅了。李承乾直起身子伸了个懒腰:“船体上再如何改进,到这也就差不多了。”若是他有着后世的经验倒是可以指点一二,这不是他没有嘛。一项技术的整体进步光是“闭门造车"可不行,总得先拿出来一遍遍地实践才会有经验。
李承乾说不准未来大唐海战会不会多,但出海会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先不论海外国家的交流和商贸往来,光光是各个海岛上的鸟粪石就足够支撑起一批又一批的出海人了。
有需求就会有动力。
有动力就会有技术进步。
所以,李承乾从来不着急。
“那么司南呢?”
冷不丁听到顾重林这问话,李承乾轻咳。
司南这个东西的记载很模糊,不要说是后世的李承乾看到的是各种残缺资料,便是在唐代也是不清不楚的。
司南用在实际应用上相当笨拙,指示方向的效果并不好。李承乾只是潦草知道些人工磁化的方法和宋代才出现的指南针指南鱼的大致记载。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跟着科学院的众人探讨这个问题。关于磁性和磁石大小的关系,如何人工磁化,如何在保证效果的前提做得更加携带易用,毕竞大海中央一切都是不方便的……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反复实验才能有成效。
“司南,有了思路,但具体如何去做还是需要时间。”李承乾转移话题:“我这边还有幅图你来看看。”李靖闻言从旁处的一个柜格中抽出一卷图。摊开来,上头画着高句丽倭国等周边的一众临海的国家。这份图其他地方都画得机位简略,唯独在航道和风向上勾勒得细致非常。这些都是这段时间李靖结合过往记载自行描绘的。李承乾招呼顾重林过来。
李承乾在现代时地理学的一般,但多少还是记得一些海上季风的规律的。用着他残存的记忆比照,与李靖所画出的大差不差。“顾重林,我是想着不打无准备之战,这一块航路必是要叫人先去探探的。”
“将这些季节风向都探探清楚,李靖到底只能结合过往记载,缺少实际所察。”
“你明面上是商人,这个身份倒是最好的保护色。”李靖接口:“海上危险,你若是不愿也没什么,不过是叫士兵们换个身份,也没什么大碍。”
顾重林蹙眉:“等等等等,我都出了那么多次海了你现下与我说危险?”“不就是探航路,我有什么不好去的。”
说着顾重林语气低下来:“我早年间有个友人,炀帝大业年间的时候家里头的弟弟被捉了壮丁去征辽东。”
“尸骨到现在还在外头,殿下,我也是真心想要替朝廷再征辽东出份力的。”
李承乾沉默一瞬,倒是李靖笑了笑:“我就知道顾郎君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倒是我与殿下多虑了。”
李承乾叹气。
因着杨广造孽,遗留在外尤其是高句丽境内的忠魂何其多?他全力支持李世民拿下辽东不单单是为着大唐国防安全,是为着叫李世民不留遗憾。
也是为着普通士兵尸骨归乡,是为着遗落在外的汉人回家。收尔忠骸归故土,青山万里葬英魂。
李承乾抿唇。
死了的尸骨,活着的汉人,他们又哪里不想家呢?顾重林的一句话叫李承乾莫名有些伤感。
死亡这个字眼再一次蹦入他的脑海。
死,真的是一件很容易很容易的事情。
他缓了缓心神:“我去看看阿耶。”
正和李靖轻声讨论着图册的顾重林猛然住嘴,似乎是想起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