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意气,挥斥方遒。
“弘文,以弘文章之学。”
“弘文馆该是于民间广修,藏于皇家的书卷也不该不见天日只供高门贵族而读。”
而这一点在竹纸和新墨出来后便不是不可能。“如今世家没落,却还是仗着百年传世自诩孤傲,没本事的一大堆。”“不是抱着姻亲自抬身价,就是靠着家学相承外人莫窥。”“陛下难道不想更进一步吗?”
科举初兴,是个人都能看明白天子的野心。以武立国,朝廷之上多为新贵勋臣,可那远远不够。天下之大,何处不是人才?
往后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马周出现。
李世民的笑意越来越明显。
“那便先入尚书省当值,等弘文馆一事做出番成效后你再来向我讨赏。”马周躬身:“谢过陛下!”
于天下州县广修弘文馆必定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将天下藏书对学子公示的各种事由也需一一定下规矩。
而在此之前最要做的便是多多抄录备份,不仅要下发宗室官员与各地弘文馆,更是要在各地官府存档,未免日后借书出现意外。若有意外该如何?由官府出面,由他地弘文馆出面,由宗室高官从家中取出藏书抄录备存,将风险分散至最低。
至于学子踏进弘文馆借书抄录到底要不要设置门槛,这个入门钱该设到多少,都是亟需争论的问题。
李世民固然有心奔着理想万事不管,可若要修成弘文馆却少不了一笔巨额的费用。
钱是俗气,可他却是万万抛下不能。
且广修弘文馆的好处远不止于此。
天下藏史一遇战乱便会被轻易毁去。自魏晋以来百年乱世,李世民深刻明了什么是以史为鉴,他也同样明了一个家国的历史是多么轻易便能被抹去。大唐国史粲然可观,他于政事的想法经验若是不能遗泽后世给迷茫的后人以指引,未免太过遗憾。
可说再多,虽则马周的构想略显空泛,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政事的人来说这般表现已是惊艳。
李世民摩挲指尖,无意识地将视线落到了前些日他翻阅过后还未放回的《时余乱谭》上册。
马周稚嫩却也尖锐,稍加打磨必定能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刃。那么,参与弘文馆的政务便是他入朝的第一步。似乎是明白了李世民沉默下的欣赏,马周再无紧张,性子里的桀骜便隐隐冒了出来。
他顺着李世民的目光便瞧见了一个熟悉的书名。如今这本志怪小说创造的更加白话刺激的文体很受市井百姓欢迎,模仿它的数不胜数。
“长安笑笑生?陛下原来也瞧这民间玩意,莫不是这书是陛下宫中的皇子公主的?”
李世民回神,眉头微蹙,本还没什么,偏偏马周那一句话勾起了他一直暗藏的疑惑。
说起来那一日承乾对这个名字格外敏感,啧。“怎么一个个的都觉得我就该严肃非常?这故事写得好看,我也喜欢。”想起李承乾,李世民又想起了竹纸新墨与水泥。这些东西的出现均与他脱不开干系,既然马周要参与弘文馆一事,那么叫他先跟承乾接触接触也并不无可。
李世民笑了笑起身,示意马周:“若无他事便陪我去瞧瞧太子吧,我想宾王定是会喜欢与太子相处的。”
不远处的某太子寝殿,李承乾狠狠打了个喷嚏,他摸摸鼻子盯着终于写了个开头的手稿喃喃。
“奇怪,是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