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者热血渐凉变得沉默再不说话吗?
不,他不想。
李承乾别扭着突然向于志宁行了个半礼,倒把刚直起身子的于志宁吓得够呛。
“于公……我,方才是我冲动多有不对。”于志宁轻咳:“无碍,殿下有心,臣今日便不算做无用功。”“殿下既已制出新式农具,于国于民皆是大功。陛下,臣以为册立太子也需尽快,国不可一日无储君。”
李世民哭笑不得:“好你个于志宁,就这么容易被我儿收买,转眼劝到我的头上了!”
“我早便想好在十一月中册立太子,天已入寒,太子礼服厚重也不怕闷到我们承乾,省得又叫人担心。”
李承乾:…说起来他在李世民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柔弱的形象啊喂!于志宁忍笑:“臣先告退,陛下莫忘,还有孔公要为殿下请赏呢。”“去去去,得寸进尺,还真是一句都夸不得!”李世民不住摆手,笑闹过后才看向一直安静不出声的孔颖达:“孔公刊印的经书拿上来我看看。”
刚才一直沉默观察李承乾的孔颖达此时心情松快,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那日不过是与李承乾在孔府畅谈一两个时辰,他便觉得小殿下是真切长大了。今日一看果不其然。
孔颖达想着将手中《孝经》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翻开,李承乾好奇凑近。
猛一眼与原先通篇不断的经书没多大差别,只是细细看去才发觉文字中间有许多不占地方的符号。
孔颖达指着一句末的空心圆圈:“这意味着一句止。”说着孔颖达又引导大家目光落到一句中间之处:“此实心一点代表句中断。”
“这些最基础的句读习惯,臣思虑良久终是没有改变。”李世民若有所思:“我瞧那大雅二字旁有一竖,表这是一本书?”“嗯,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误读,臣特意将人言亦或引用之言前后各画下一道横线。”
李承乾急切:“语气呢语气呢?”
孔颖达翻过几页《孝经》,一句明显是反问的话后赫然是一条类似于小于号的图案。
哎?
孔颖达想出的问号居然长这样,看着有些别扭。不过总不能要求老人家一步到位搞现代标点,而且还要考虑古代行文皆为从上往下,这个符号确实更符合当代书写习惯。李承乾一面想着一面又看下去,看到句语气偏重的话后是一个小三角。“表惊叹?”
孔颖达点头:“总归就那么些许。句末句中,书名引言,疑问惊叹,不好太过复杂。”
“臣也曾考虑是否要更详细分化,只是终究是新玩意,得一步步让众人接受。”
“且句读一般乃开蒙教学,太过复杂幼童不易辨认。”李世民合上《孝经》:“不仅如此,孔公怕是还考虑了雕刻刊印的问题,这标点多为横竖直线,雕刻方便刊印亦节省纸张。”孔颖达应是。
“做得不错。我这有两份文书,还希望孔公帮忙用这新标点一断,顺便将各种对应含义题写于一旁。”
孔颖达好奇接过,就见最上方上书两个大字一-牛痘。再一翻,护理二字映入眼帘。
“除此之外,先紧着科举用的经史子集,光孔公一人断句文章是不够的。”李承乾脱口而出:“国子监喽,反正我瞧着那的官员算是最得空的。”李世民将《孝经》归还孔颖达,打趣道:“属你机灵。”“册立太子的诏书因着标点与曲辕犁制成如今又要修改了。”“这几日好好休息,册立太子的大典可容不得出半分差错。”李承乾笑吟吟:“知道啦。”
大大大
等终于处理完各项事情后,长孙家庆又抱着李承乾回到了寝殿。然还未入门,远远就见两颗小团子候着。
李承乾也不知怎么想的居然直接装作一副困顿不已的模样靠着长孙家庆的肩膀。
这还是他知晓"前世"后第一次见到李泰李丽质。李丽质倒还好,偏生历史上李泰与李承乾……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