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了。”
跟迎上来的花玲使了个眼色,李学文快步走到李王氏那边,扶住老太太的胳膊,笑着说道:“奶奶,我也想你了,您看,这不学校一放假,我就赶紧回来看您”
“好好好,还是我大乖孙子好,知道想奶奶,现在就杀鸡,晚上让你妈炖鸡给你补补身体”李王氏握着李学文的手,高兴地说道。
一旁的花玲忍不住蹙了蹙秀气的鼻子,向一旁的秦红梅吐槽李王氏偏心眼,一心想着自己的大孙子,大孙子回来就杀鸡,自己这个孙女回来,连个煮鸡蛋都不舍得给吃。
秦红梅能说什么,孙女能吐槽奶奶,自己这个儿媳妇可不敢跟着说婆婆的不是。
抿嘴笑了笑,回屋换上李大山从城里拿回来的胶鞋,去家里后院的猪圈清理猪粪去了。
看了眼去猪圈清猪粪的母亲,又看了眼正在祖慈孙孝的俩人,花玲凑了上去,酸溜溜的说道:“奶,我哥回来还想吃猪肉呢,你要不要给我哥杀头猪补补身子?”
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可以养猪养鸡的,主要是看当地的政策,地区不一样,政策松紧就不一样。
全国虽说都是一个政策,但是地方上是有松紧之分的。
宽松的地区,比如桂省那边,部分地区基本上每家都是养两头猪,年底一头平价卖给国家上交任务,拿到卖猪发票后,回到大队开个证明,就能到市场上光明正大的杀猪卖肉。
政策紧的地方就难了,比如粤省那边,部分地区有养生猪的任务指标,家家户户都养,等符合标准了就赶去供销社上交,年底生产队里杀上一两头猪,每家分点肉拉倒。
还是那句话地区不一样,松紧不一样,哪怕同一个省都不可能同一个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章程规范,全凭当地头头的良心。
首都这边的公社对养殖牲口是持鼓励态度,大队上还分有专门用来养猪的“猪留地”来鼓励社员养猪。
墙上的标语,除了政策性的,更多的则是‘猪多、肥多、粮多’以及‘多养猪、多积肥、多打粮’之类的鼓励生产标语。
李家就养了两头猪,一头过年交任务,一头杀了卖掉一大半,剩下的自己家里人吃了。
“你这丫头,尽说些没头没脑的话,这猪还没养肥呢,哪能现在就杀了?”
李王氏板着脸对着李花玲数落了一句,转头又和蔼可亲的对着李学文说道:“大孬啊,奶奶知道你在城里上学费脑子,等过年卖了任务猪,奶奶再把剩下那头杀了,让你吃肉吃个够。”
花玲看着偏心到家的李王氏,撇了撇嘴,重新坐回凳子上补自己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