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易储
一场暴雨降下来,把长安干旱的土地浇了一遍。长孙嫣和房玄龄在文学馆里,接待了冒雨归来的杜家叔侄二人。杜如晦摘下帷帽,笑道:“那俩人实在不禁吓,我们只不过举了个刘据的例子,他二人就吓得腿软了。”
他叔父杜淹,秦王府兵曹参军,亦是文学馆学士,腆笑道:“还是侄儿的主意出的好。”
杜如晦冷笑:“叔父何必过谦,叔父身披官服高声呼喝的模样,才真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呢。”
杜家叔侄早年矛盾颇深,当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杜淹在他手下做吏部尚书,很受重用。
李世民率兵讨伐洛阳,随军之中有杜淹的亲侄子杜如晦,杜淹为了自保,便称自己与兄长一家不睦,更是“大义灭亲”的害死了大侄子,因禁了小侄子杜楚客,几乎将其饿死。
等李世民平定洛阳,杜淹按罪当死,杜楚客却不计前嫌,请兄长解救叔叔,杜如晦当然不乐意,杜楚客却道:“叔已杀大兄,今兄又结恨弃叔,一门之内,相杀而尽,岂不痛哉!"因欲自刎。
杜如晦无法,只能向秦王求情,免其死罪。虽然这个杜淹中间还闹过因为久不升职要跳槽到太子处的幺蛾子,但以耍嘴皮子吓唬人这种事,他是真的专业,也算物尽其用了。要不说养幕僚什么功能的都要养一点,鸡鸣狗盗不就是个上好的例子。长孙嫣全做瞧不见这叔侄俩的嘴上官司,忧心忡忡道:“这次能这么顺利,只怕太子确实有心,他的下属们也有心,忧惧之下,被你们炸出来了心里话。”
太子如今也三十多岁了,上有老骥伏枥,手握权柄的亲爹,下有功高赫赫的亲弟弟。这个当口里频繁招募私兵,又向外运送兵械,说只为自保,没有点的想法,谁信呢?
房玄龄表示同意:“这次陛下派去传召杨文干的宇文颍与齐王交好,到时候口供一对,此事只怕就要过去了。”
长孙嫣却不知想到什么:“小叔怎么对大伯那样忠心呢?”房玄龄不疑有他:“齐王自幼在河东老家随太子长大,兄弟间亲厚些也正常。”
长孙嫣颔首,脑海里却忍不住浮现出四弟妹不甘的脸:虽然她日日与大嫂同进同出亲厚不已,但在无人注意的角落,自己还瞄见过她对着大嫂的背影嫉恨的模样。
等回了主院,她刚要歇下,外面人来报,兄长造访。长孙嫣忙将哥哥请进来:“可是家里出事了?”长孙无忌忙道:“没有,家里一切都好,是舅舅托我给你带几句话。”他一个眼神,长孙嫣遂屏退左右,两人到内室说话。长孙无忌喝了口茶:“两年前长安城里的流言,舅舅查出来了。”母丧丁忧影响了高士廉的效率,但也降低了他身上的关注度,两年的暗暗寻访下来,高士廉总算找到了当年散播谣言的源头了。长孙无忌只言简意赅的说了两个字:“齐王。”长孙嫣心里忽得全明白了,她抚掌叹道:“原来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长安的雨下的愈发的急,愈发的大,东西二宫灯火通明。朝露又被二门的人唤去,饶是她这样的好性子,也有些恼了:“这回又是什么事?”
片刻。
朝露带着一身的雨水跑进房里,喜笑颜开:“反了,反了,娘子,杨文干反了!”
宇文颖到了庆州,不仅没把杨文干带回去,还跟杨文干一起反了。杨文干谋反,太子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况且他本来就是浊的!长孙嫣当机立断,嘱咐兄长:“哥哥,你替我跑一趟仁智宫,亲自带话给他。”
“一来,要防备齐王,二来,剿灭杨文干的事情,他千万不要接。若真是推脱不过,就说我病重要死了,叫他来见我最后一面。”长孙无忌:“啊?”
“啊什么啊?"长孙嫣喝道:“快去!”
长孙无忌急忙走了。
其实不用妻子嘱咐,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这个道理。自从密报到达仁智宫,他就没有吭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