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女子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古人以天命维护阶级,层层之下妻为最末。可倘有一日,女子为天子呢?
武德四年,应国公武士覆发妻相里氏去世。皇帝下旨,将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杨达之女杨馨荣赐婚给了应国公武士發。武士發行商出身,本也只是个鹰扬府队正,因资助李渊晋阳起兵发家,得以名列太原元谋功臣,封国公,位至工部尚书。正所谓干得好不如战队站的好,就是如此。他祖上也有人做官,但到底根底薄弱些,与满朝出身世家的文武群臣同列,也少了底气。为此,他托请长广公主,请其与皇帝做媒,为自己择一位世家女为续弦。长广公主是皇帝第五女,去年刚刚改嫁给隋宗室观德王杨雄之子杨师道,洛阳收复后,驸马也与洛阳亲眷通上了消息,得知叔叔在战乱中过世后,堂妹被取搁了婚事,今年四十四岁,正欲出家做女居士。夫妻两人一合计,给洛阳去了封信,说明情况,隔了好长时日,终于收到回信,是堂弟杨缄写回来的,答曰妹妹愿意。能娶到弘农杨氏之女,武士渡自然只有更乐意。便有了如今这道旨意。
冥冥之中,因果轮转。
武士渡将婚礼的排场办的很大,高妙英与儿子无忌也被请去吃酒,等在见到女儿时,谈论的却不是婚宴的隆重,也不是新妇的美貌。她只是感叹:“我瞧她那两个继子,恐怕不是好相处的。”相里氏过世之时,留下了两个儿子,都已近成年。生母过世不足一年,尸骨未凉,父亲已经敲锣打鼓的娶了新妇过门了。且新妇还是个在室女,出身又好,父亲十分看重,一旦生子,岂有他们两兄弟立足之处?
高妙英也是从做继母开始的,知道继母的难处,很是唏嘘了一阵。她将女儿搂进怀里揉着:“好在我的儿,你不用受这个苦。”长孙嫣安慰母亲:“如今也都熬过去了,以后我和哥哥都孝顺您。”却见母亲又叹了口气:“前几天你阿耶忌日,我和你哥哥去上坟,碰见你大哥了。”
长孙嫣原有三个异母兄长,头两个哥哥走得早,剩下的长孙安业就成了大哥。
他将父亲留下的家产败光了,又没有营生做,妻子也带着孩子回娘家了,只能住在族中一个破宅子里,勉强度日。
长孙嫣一见母亲神色,就知道母亲又犯好心了,果然听见母亲说:“他再不好,也是与你同父的兄长。”
长孙嫣对这个大哥半点好印象也没有,撇了撇嘴,却也只能道:“我知道了,我让二郎给他个差事做就是了。”
高妙英放了心,忙嘱咐女儿:“不要什么好差事,能混口饭吃就好了,他过得太艰难,你父亲九泉之下也不能安心不是?”长孙嫣不答话。
高妙英见女儿脸色不好,连忙转移话题:“我去武家吃酒时,还遇见了个人,你猜是谁?”
长孙嫣没猜出来,听母亲笑道:“你燕家婶婶。”高妙英刚刚嫁到长孙家,因为是续弦,又在长安无根基,很是艰难了一阵。幸而邻居燕家的当家主母,杨家娘子,闺名知意,她是个十足的热心肠,对高妙英很是照顾,领着她在坊间交际往来,料理家事,才叫高妙英得以在长孙家落住脚。
两人亦是成了手帕交,直到后来长孙晟过世,高妙英回了娘家,起初还书信往来了两年,后来乱世多烽火,也没了来往。好不容易再回长安,燕家却卖了宅子搬走了。长孙嫣也想起来了,她年幼时,这位燕家婶婶对她是很亲善的:“我记得她娘家父亲是观王,这样说来,她同新妇是堂姐妹了,必定要来吃酒的,怪不得娘能遇见她。”
高妙英笑道:“我原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思,才特意去参宴的。”母女俩谈起往事,都很怀念,长孙嫣笑道:“如今好了,娘和燕家婶婶又可以常常往来了。”
却见母亲叹道:“你燕家婶婶,过得也不好。”杨知意生为观王之女,又早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