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124章 $裴铮的楼盘
由于太新镇过于迅猛的发展,再加上距离太新镇不到十公里的大学城已经开始初见雏形,省里面终于批复了滨江市的申请,给滨江市设立了第四个区。原本的滨江市只有三个区,分别是东区、西区和市区,没错,就是这么直白、毫无美感、只用实用性的名字。
太新镇原来是属于西区的,不过由于太新镇距离西区的有二十多公里,又只有一趟公交车,所以它的发展实在不怎么样,就算是在西区中也不算显眼,要不是有木材厂这个大厂在,太新镇就更没有存在感了。不过现在太新镇和大学城几乎已经快连到了一起,虽然现在的经济还不算多显眼,可是能够预想得到的,以后这个区的人口绝对不会少,人口一多,那么就什么都跟上去了。
所以,这个第四个区的落在了太新镇和大学城这一块上,被称为学府区。而区政府则搬到了大学城附近。
这个消息一出,对于滨江市来说,那无疑巨大的,最显著的表现就在裴铮开发的大学城附近的房子。
裴铮的房子请的设计师就是刘比亚,当然桑瑜也提供了不少关于四十年后的房子的趋势。
虽然上一世的桑瑜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房子,但是不耽误她喜欢幻想,所以,她在街上收到了哪个楼盘发的传单的时候,都不忘记拿回去在自己的破出租屋里面仔细的研究一番。
比如多大的房子要怎么装、要摆放什么样的东西……想象得多了,自然而然很多房子的户型她都记得,虽然她自己从中找不到什么联系,可是把这些告诉刘比亚他们,他们这些专业的设计师一横向对比总结,就立刻融会贯通了。
接着就是和裴铮两个人一起商量,最后定下了七个方案。其中最大的是三百平的别墅,只有十套,裴铮也知道这个年代这个面积的房子不好卖,不过他也不指望马上就卖掉,而是打算全部留在手里面,静待有缘人。
除了这最大的十套之外,剩下的房子都是从五十平到一百一十平的房子,八十年代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公摊的说法,所以这些个房子其实要比四十年后的同样面积的房子大多了。
第一期盖了一半的时候桑瑜去看了,就发现刘比亚真的不愧是干这个的,设计的房型都挺好的,几乎没有这个年代的老房子里面会被浪费的地方。本来桑瑜以为这些房子肯定能卖得好,毕竟各样的户型都有,给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可是一直到第一期的房子都盖完了,裴铮的售楼处也没有小猫三两只。
就算是来了人,那也只是进来看看,反正到了七八月的时候,裴铮居然连一套房子都没有卖出去。
桑瑜那个时候都替裴铮着急了,但是裴铮还是老神在在的,甚至他都跟银行打通了关系,贷款开始盖第二期。
这个年代跟几十年后房地产起飞的时候可不一样,那个时候贷款盖房子是国家有扶持,只要你想盖房子,有点资质,那么国家就给你放贷,而且国家根本不愁贷款收不回来,毕竟那个时候的房子是供不应求,房子都不用盖出来,凭着一张图纸就能卖房,房子只要一被顾客看上,那贷款就落在了顾客的头上,开发商就是一个转手,只要你的心不野,步子再走稳一点,那么风险不高。可是现在可不一样,国家根本就没有这个政策,就连办贷款这个事情也是国家刚刚开口子,大家都在矜矜业业的摸石头过河,就算银行有贷款任务,也设得小心谨慎。
就在桑瑜为了发愁是不是裴铮做房地产做得太早了,步子迈得太快了,把自己给架在了高处要挂在这里的时候,设置学府区的消息就到了。然后……
桑瑜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消息是第一天下来的,第二天就有人过来买了一套房,买得是最小的户型,而他的购买就跟蝴蝶效应一样,从第三天开始,陆陆续续的就有人开始来问房子,成交的也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