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2 / 3)

每回碰上,梁万都会来找他"点菜”,次数多了,俩人的关系也就从“钱货两讫"转变成了"能深聊一点儿"的朋友关系!

“对了,你听说没,单位好像要做些调整,把跑每条线的人都固定下来?一般情况下,“你听说没”这四个字,只是用来开启话题的,这次也是一样,梁万当即惊讶道:

“固定下来?怎么个固定法儿?是按照个人意愿打申请、还是怎么着?总不能突然拿出一套试卷来让我们做吧?”

梁万心里评估着固定路线后的优劣之处,最后得出结论:这事儿可以一试!尽管路线固定后,他出差的时间变少,连带着拿到手的补贴也会减少,但梁万觉得,一个月30天,至少有20天都在外地跑的日子,是真的有点儿难熬!“这我还不太清楚,只听说,有人极力反对,又怕一两个人的分量不够,都开始悄悄拉人入伙儿了。”

李唯消息灵通,之所以跟梁万提起这事儿,也是怕他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被人忽悠、栽进去了。

毕竞,“知音难觅”,来找李唯买东西的人不少,但要说最投缘的,那还得是梁万。

“这不就是正常的工作调整吗?跑哪条线不是跑?大家伙儿极力反对,估计就是担心不适应吧!”

梁万打着哈哈道,他加入乘务组也有一段时间了,对铁路单位能捞多少油水也算是门儿清。

这是个供求严重不平衡的年代,又因为交通不便、出门必须要开介绍信等等,一些在本地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运到外地,就成了稀罕玩意儿。倒买倒卖、从中赚取高额差价,这就是投机倒把罪。乘务组这些人的胆子倒是没有那么大、每次都倒腾许多东西,但是,明知道冒一次险就可以挣到他们几个月的工资,还要求他们必须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这也太强人所难了些!

梁万承认自个儿胆子小,他们家的人也都不算胆大,别说南北两地倒腾东西了,就连黑市,除了闹饥荒那两三年,他们家都很少去。所以,当他在乘务组站稳脚跟后,有人来试探拉拢他的时候,梁万故意装傻充愣,让对方相信他就是个有点运气在身上的“老实人”,这才算是把对方糊弄过去了。

“对对对,大家就是怕不习惯而已!”

梁万能糊弄住不了解他的同事,但却未必能糊弄住李唯。他了然一笑,连声附和道。

固定路线,意味着之前的人脉关系通通作废,意味着他们拿到手的钱减少,也意味着之后的购买地和出货地都是固定的、被发现举报的风险大大增加。收益和风险严重不成正比,那些个人能答应才怪呢!当然,这事儿要看破不说破,他们和领导之间的角力,不管谁胜出,都跟他和梁万这样的局外人没多大关系。

劳动节是全国所有工人的节日,即使梁万到了东北,也没能逃过这种气氛的感染。

他和乘务组的几个同事,还顺便在兄弟单位看了场表演,倒是变相弥补上了没能和家里人一块儿去食品厂看节目的遗憾。东北素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流传,“物产资源丰富"的名声甚至已经传到了全国各地。

所以,在下乡知青们看来,最好的去处,除了“家门口",那就是大东北了。因着是在外地,又有“单位要固定路线班组"的小道消息,梁万难得大胆了一回,悄悄跟人打听了黑市的消息,跑去买了好多东西。注意,这里的“好多东西”,还真不是用了夸张手法,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罢了!

两袋蘑菇,一袋干木耳,两袋黄豆,五斤大酱,十斤红肠,五十斤大米,二十斤黄小米。

这么多东西,用“扫货″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了。幸好梁万每次出差,韩菁都会抱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想法,让他多带些钱。

要不然,纵使梁万想给家里多买些东西,兜里空空如也,那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除了那袋大米,剩下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