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公主的剑> 风云(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风云(二)(2 / 3)

节发白,生怕自己被卷入其中。

“她们不一样,有勇气走出闺阁,对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已非易事。”顾清澄想了想,对林艳书说。

林艳书歪着头,似乎也想起了自己一路来北霖求学的不易,便也郑重地点点头:"可她们中的许多人,没骑过马,没摸过箭呢。”“那便借这场考录,让她们骑马,射箭。”林艳书豁然开朗:“我明白了,这也是书院的用意,只要书院起了头,她们就有机会走出去!”

顾清澄点点头,并没有继续和林艳书八卦,她沉默地听着学子们的议论,静待考录开场。

舒羽的名字毕竞毫无名气,诸君只嘲笑了一会,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几个大名鼎鼎的名号上:镇北王世子贺珩,射御双绝,礼部尚书公子戴鄂,知书达礼,竹觅乐坊的少东家蔡昭,乐器账目无一不晓……这几位公子都是众人心中的书院魁首有力竞争者,但他们的车辇早早地停在了考院内,诸生无缘相见。顾清澄却早就在御书房读过他们的资料一-知己知彼,才能在这场考录中合理胜出。

今日考的是书、乐两门,顾清澄交了名牒,已然坐在考场内。所谓君子六艺之书,便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①,这次的题目只有寥寥几个字,却很直观:

今有“止戈为武”之说,试从会意之逻辑,详解其合理之处。与往年的誉写造字相比,今年考录恰逢南北两国剑拔弩张,故而考题更切时政,不仅考的是诸学子的书法水平,更考的是对"止戈为武"的批注与理解。顾清澄坐在后排,她看了看题目,心中已有了然之意。周围许多学子却发出了叹息声,再也未下过笔。今日秋高气爽,一排大雁飞过考场,消失在书院阁楼的云际。书院最高的凌云阁内,两名中年男子临窗而望,身着青衣的是乐科教习骆闻,而另一位黑衣庄重的男子,是书科教习,亦是当今书院的总掌教,时怀瑾。骆闻的眼光落在远处的考院,不由道:“怀瑾兄,今年书院力推考试改革,学生们反对声不少啊。”

时怀瑾却没有动容,只看着大雁消失在云际:“早就该改了。书院这些年尽是炫技沽名之辈,培养出的人才于南北时局毫无增益。可惜当年最拔尖的那厂个……”

他顿了顿,终究没有说下去,从喉间发出一声叹息。骆闻却俯首一揖:“怀瑾兄为书院长远计,从此次书科的题目可见一斑。”时怀瑾微微欠身,却将话题落在局势上:“南靖三皇子死后,两国边境已历三番小股交斗。”

“陛下的和亲放归之策虽已尘埃落定,却也要等到明年了。”“怀瑾兄的意思是,这和亲并非上策?“青衣的骆闻凝重道,他二人身处书院高阁,俯视朝局,便讨论得更加单刀直入。“先来一个南靖的质子,如今又要送个公主过去。"时怀瑾神色微冷,“两国安危皆系于一人命运之上,岂非儿戏?”

“当今陛下亦是书院学子,秉承昊天′止戈′之志,这的确是兵不血刃的最好手段。"骆闻的语气里带了些无奈。

“急报上说,第三次交斗,北霖死伤二十余人,算上前两次,已经快要逾百人了。”

“但南靖的大军没有动作,边境的小冲突向来难以避免。"骆闻道。时怀瑾却冷笑:“和亲放归之策,定的是大局。但在想趁机在边境浑水摸鱼的,岂止一方的势力?”

“今日十人,明日十人,人命关天,再放任不管,怨念成山,边境恐怕等不到明年。”

“你是说,又会和十五年前一样……骆闻欲言又止,“但南靖五皇子的大军,不会渡江。”

“质子江步月一旦回国,骆兄觉得,南靖还有何惧?他们祖上便是反对止戈′的派系。”

骆闻听罢,郑重道:“怀瑾兄今日让诸学子讨论止戈’的会意,难道是……质疑过往的信仰?”

“骆兄言重了。"时怀瑾将眼光放得长远,“战乱未止,平乱统一的大任,终将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