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思考者,要能提出关键问题,指出问题所在,并清楚准确的将问题表达出来。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质量决定思维的质量,肤浅的问题会让人的思维变得肤浅,而深刻的问题也会让人的额思维变得深刻。
思考是个技术活,人们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清晰和富有逻辑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能获得,头脑未受过训练的人不可能具备它,就好像没有学习过、练习过的人无法变成优秀的木匠、高尔夫球手或者钢琴家一样。
然而,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却有着思考是一件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的事的认知,他们认为思考轻而易举,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人类认识自身局限有多难,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正是因为对权威充满怀疑开始强调批判和理性被定义成异端而导致杀身之祸。
更为难办的是,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件难如登天的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难于上蜀道,尤其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批判性思维显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尽管现代性祛魅让权威有了一定程度的坍塌,但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裹挟甚至垄断了信息,让很多放弃了思考。
人们不是不自觉的寻找心目中的“偶像”,就是物色新的盲从对象,当下人们接触信息变得异常容易,每日都被海量信息所包围,除了主动接收之外还会被动接触大量信息,而碎片化信息往往导致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思维的跳跃性恰恰失去了逻辑性,人们就这么被迷失在了海量信息当中,大众媒体带给人们更大自由和更广阔信息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思维上的重重枷锁,让人因此而受困。
所以,人之所以要不断学习,正是要通过扩大自己“知”的边界来洞悉自己的“无知”。“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会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芝诺的知识圆圈理论恰恰指出了人类世界的永恒定理,但并非每个学习的人都能取得同样效果,在现实中,许多人在填鸭式的教育中丧失思考能力,并没有从知识中真正获益。书中就写道 各个学科中的定义、内容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掌握。
不注重思考的学习很难带来理想的效果,只有对学习材料进行深人的思考才能透彻地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如果你不想沦为考试工具,而是想认真掌握知识,你必须重视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地组织脑海中的知识,使之与经验相联系,并用恰当的标准进行评价。
反之,如果你潜意识中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准备考试的方法法就是将内容零碎地填进大脑,你可能会暂时地通过考试,但却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很快你便会忘记所学习过的内容。
问题越是复杂,情况越是多变,就越需要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不是毫无原则的批评,而是建立在理性和独立思考之上的,其底色更多的带着哲学和心理学,有些人之所以轻视批判性思维,一来确实培养起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不禁让人望而却步,因为其本身也是对人性的克服,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并不可直观看见,因为在思维的练习中有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技能练习我们都是能看得见的,并且可以轻易体现在外人面前满足自己的炫耀心理而且在过程当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自我满足,可思维练习并不直接可见。
就像我们可以观看一项技能表演的录像,并且可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看的血脉喷张全神贯注,但是观看人坐在椅子上思考,我们会觉得那个思考者好像什么也没做一样,难以产生共鸣。
但无论有什么样的分析理由,这种脑力劳动都不该被轻视,即使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见的,但它却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东西。
宁致远想着想着,突然陷入了悲观和无奈之中,律师带来的所有的口供,都让他觉得,除了以上的思考让人已经很悲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