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匠们,在用气体扩散法完成基础实验之后,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就直接转向离心法。
直接不搞大规模的气体扩散法生产了。
前提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确定了离心机可用之后,就可以建设大规模浓缩铀工厂了。
相应的资源和人手的需求,朱简烜都已经提前批好了。
工程院上的这份报告,只是定期向朱简烜汇报,相关的工程进度到什么地方了。
按照朱简烜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浓缩铀工厂的厂房已经准备好了,甚至连离心机都已经生产了一大批。
朱简烜确定相关思路是可行的,工匠对朱简烜的指导也完全相信,再加上逐渐的无上权威。
所以工匠和工厂方面,都是一边研究验证研究,一边直接动工生产相关工具。
验证过程只是为了得到准确数据,形成明确的理论体系。
对于一个大型工业国而言,这个工程的消耗其实并不大,大明现在的发电量足够应对。
不过为了确保工程本身的绝对稳定,不受外界变化干扰且尽可能保密。
朱简烜还是下令在蓟州专门建设了一座发电厂。
直接使用四套航空母舰的动力机组,驱动大型发电机为整个工程供电。
舰载动力机组,能耗比并不是最高的,但能够在不稳定的环境下,在各种情况下保持运转。
舰用动力机组使用燃油作为燃料,方便持续稳定供应燃料,减少后勤相关的人员,提高安全性并减少泄密可能。
四套最新的动力机组,总输出功率约为八十万马力,相当于总装机量五十八万千瓦,折算成发电量是是每月四亿度出头。
二战时期美国搞得曼哈顿工程,用于铀浓缩的橡树岭工厂和相应的实验室,中的变电站容量的是每月两亿度。
当时整个美国,每个月的总发电量,大约是两百亿度,是橡树岭工厂和实验室变电站容量的一百倍。
所以,美国当时的两艘列克星敦级航母的发电机,都能供应橡树岭工厂和实验室的用电量。
后世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说法,所谓“消耗了全美七分之一的发电量”的数据,应该是营销号张冠李戴的结果。
六十年代冷战的巅峰时期,美苏两国疯狂核扩军时代,美国整个核工业体系的耗电量,达到了每个月二十四亿度。
当时美国的总发电量是每月一百四十亿度,算起来美国当时就是拿了六分之一发电量去生产核武器。
不过那个时候,美国用的主要还是气体扩散法,这种批量化生产的耗电量非常恐怖。
美国人都撑不住那么大的耗电量,所以才研发了新的离心法。
耗电量降低到了气体扩散法的八分之一。
朱简烜下令建设的这个专用的燃油发电站,如果用来供应气体扩散法浓缩铀的量产,只能算小规模的单个工厂电源。
但是用于供应离心法浓缩铀工厂的话,那就已经足够应对冷战巅峰级别的核扩军速度了。
当然,这些耗电量数据,仅仅是浓缩铀本身的消耗,还没有计算其他的的实验和工程项目的耗电量。
整个曼哈顿工程的销,肯定是非常巨大的,也肯定是非常的浪费的。
因为他们属于探索者,他们最初不知道怎们做才是正确的,所以各种提炼和制造方案都摸索了一遍。
美国在工程开始的时候,才去满世界的找可用的铀矿石,最后找到了非洲去。
非洲的基础设施落后,开矿的方式也非常的原始。
曼哈顿工程早期,还尝试过电磁同位素分离法,这个方案的耗电量比气体扩散法还要离谱。
而现在的大明,由于朱简烜的早期布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研究方向,技术方向,原矿开采,工程设施,设备材料,电力供应等等……
似乎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