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靖坤过去这两年,都在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当通判,职责相当于「常务副知府」。
见面行礼之后,朱简烜就让儿子在面前站好,自己也稍微认真的打量了一下。
朱靖坤今年已经二十八岁了,过了年就该说二十九岁了,现在已经是十几个孩子的父亲了。
在地方上历练了八年,整个人也变得非常成熟沉稳,没有了少年时代的轻浮感。
朱简烜看着还算满意,然后就先问了一下武昌府和湖北的情况。
各方面的事情都大致问了一下,最后问他:
「在武昌那边,有没有女子想要考科举?有没有士绅或者工匠找过衙门?」
朱靖坤几乎没有迟疑的直接说:
「有过,儿臣在武昌这两年,前后见过了至少十个来询问的人,也有人写信函来衙门请示的。
「当地学官和府县的官员,都本能的直接反问,哪有女子考科举的,然后就给直接推脱掉了。
「大约当事人也觉得,女子科举本来就不合适,所以衙门拒绝了,他们也就不再问了。」
朱简烜不置可否:
「你对这种事情有什麽看法?为什麽会有人来问这种事情?」
朱靖坤稍微有点纠结:
「这个……我问过武昌知府和学官,他们因为儿臣好奇,就去调查了一下。
「其实在以前……至少天工朝以前,咸宁朝的时候,是能够确定有人询问过这种事情。
「甚至有文人笔记的记录显示,在咸宁朝以前甚至崇祯朝以前也发生过。
「只不过以前的次数稀少,可以算是非常稀罕的事情。
「现在……这种情况就明显变多了。
「儿臣以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文艺相关的产业更加发达了,书籍和纸笔的产量大幅度的提升,价格则大幅度的下降了。
「再加上现在百姓普遍富裕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对普通工匠而言都算廉价。
「自然也有更多人的,不介意买些书籍和纸笔,让自己家的女儿也能够读书识字了。
「甚至于,武昌府城中,现在已经有了专门的『女塾』。
「让女先生专门教女孩读书。
「甚至有些家族的私塾里面,也让男孩和女孩一起读书。
「这些女孩既然读了书,关键是读的大部分书,都还与男孩并没有什麽差别。
「可能有些女孩读书之后,也有了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自然就想要去参加科举了。
「甚至仅仅是因为同族的男孩女孩有矛盾,都有可能导致女孩想要考科举。
「但官僚最不不想面对的事情就是改变。
「所以他们都是本能的抵触,用以往没有女子科举为由,拒绝女子参加科举。」
朱简烜对儿子的报告和分析还算满意,对地方上的这种事情也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也一下子想到了好几个方面。
按照神洲传统上讲,这应该可以算仓廪实而知礼节。
按照心理学上讲,人的低级需求满足之后,自然就会追求高级需求。
按照社会学讲,可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自己的控制下,大明迅速完成了基本的工业化,关键是百姓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迅速变得富裕起来了。
而不是像历史上欧洲工业革命的时候那样,将工人和农民以及所有普通百姓压榨到了极点。
所以在社会变革正在发生的时候,欧洲人搞出了1848年革命甚至巴黎公社。
大明人的反应颇为温和,只是问问衙门能不能让女儿考科举。
朱简烜听儿子说完之后,没有什麽表情的追问:
「你的想法呢?你觉得这样拒绝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允许女学生参加考试,甚至允许他们进衙门当官呢?」
朱靖坤听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