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属于公然抗旨欺君了,现在可以直接击沉了。
对于少数非大明藩国的商船,可以直接开火击沉。
大明的官营公司丶商行,过年后就得到了上级衙门的直接通知,有圣旨禁止其前往印度贸易。
官营产业的商人自然不敢抗旨,全都直接取消了往印度的航线。
然后统一重新规划,将本来印度方向的运输船和人员,转向非洲丶地中海丶欧洲丶美洲等方向经营。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欧洲新增加了大量的藩属国,现在正是贸易路线组建和开拓时期,正是需要人手和资源的时候。
美洲战争虽然结束的比较早,但大明朝廷对美洲的移民运力需求几乎没有上限。
目前的计划是逐步提高到每年一千万人次!
再加上往非洲的运力,至少要完全抹平大明的人口增长率,让大明本土人口尽量保持在六亿以下。
提高运力的同时,在美洲和非洲的建设力量也要同步提升。
不然把人送过去了,在美洲和非洲没有地方安置,送去自生自灭可不行,那以后组织移民就不好搞了。
大明朝廷官方的对外移民,始终保持着相对较好的信誉。
航线上安全,到了地方有安置之处,有临时的住所和劳动工具,控制移民死亡率,保障开荒的收益率。
进而让平民百姓普遍相信,跟着朝廷出海没有什麽风险。
虽然早期受点苦,但只要熬过那几年,都能获得至少一百亩土地庄园,在本土百姓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直招募移民,一直有移民愿意走。
最近这十几年来,大明本土人口稠密的地方,百姓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家庭。
都会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孩子成年的时候做好准备,先在老家找个知根知底的对象结婚,然后跟着朝廷去海外拓荒。
大明的民间商人,也通过朝廷的报纸和广播得到了通知,年后就不准前往印度贸易了。
但已经跑熟的航线,商人是不愿意轻易更换的,所以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想要过去印度试试看。
总觉得印度那麽长的海岸线,总有朝廷监控不到的地方。
况且本来就有搞走私的,更是觉得朝廷禁止对印度贸易,那走私的风险虽然会提升,但利润也肯定会更高。
所以终究还是有一批民间商船往印度这边凑。
到了二月中旬的时候,执行海上封锁的海军巡逻船队,就开始跟走私商船在海上捉迷藏了。
不断地有商船被赶回去,也偶尔会有头铁的走私船被直接击沉。
抵达印度本土的商船数量降低到了极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