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不在意,而是他只想达到目的,这些可以忽略不计。还没等黄坎琢磨出味儿来,聂建华已经拎着一瓶牛栏山走进了图片社的门。在他看来,自己好歹也是北京人,摆平这么个“老外地”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他这是踩着饭点来的,进门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从怀里掏出他喝酒的老三样:花生米、小肚、豆腐干。
“黄大老板,别愣着啦,快找俩杯子,咱先垫垫,聊好了,咱外面找个火锅店暖和暖和去。”聂建华说道。
他不请自到,还自来熟,这做派让黄坎想起了吕一鸣。不由得对小聂这二哥有了几分喜欢。于是他呵呵笑着,拿出两个小酒盅,还用开水烫烫,才走过去坐在聂建华对面。
“今天外面风不大啊,您这么快就到了?有失远迎啊。”黄坎犯着酸。
“我得叫您大哥吧?您这南方人就是讲究,这酒杯还用得着烫吗?酒就能消毒啊。哈哈哈。”聂建华现在的姿态比在黄山上放松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真像聂建华进门时说的,不大工夫,黄坎就提出到外面去“贴秋膘”,还带聂建华到了京城最时尚的火锅店,吃了羊蝎子。黄坎很少请客,可这顿饭他很爽快地付了账,还说让聂建华常来。
这一晚,黄坎躺在床上,又是彻夜未眠。
他一直喜好书法,自己也闷头练习多年。写春联,写那些独字,比如“福”,比如笔画最多的造字“招财进宝”。他已经练习多年,一直想像爷爷那样,在春节前,有人来请他写,他会分文不取,直写到手腕发酸。看着一波波的人拿着他写得字啧啧称赞地回家去,那时,他就是最幸福的人了。可惜,这样的一天始终没到来。但最近他一直琢磨着一个字:拆。
黄坎不会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所以他的出行就是公交和步行。北京话”腿儿着“,是他的最爱,也有人叫”十一路“,总之就是走着去。换了旁人,起码觉得费时间,可在黄坎看来,只有一步步走过的路才记得清。
他最近在海淀镇里转悠,净看见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墨汁写的,有些还画了个圈儿。他一直琢磨着,一时间这么集中地拆,人都会去哪儿呢?这里可都住的是农民啊,虽然他们早就没有土地了,甚至像其他城市里的”宅基地“都没有。可老天爷是最公平的,在北京,海淀的农民比其他远郊区的农民有”提前量“,他们很早就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这得感谢这些大学。
可十根手指有长短,不可能一般齐。总有些人是赶不上趟的。就听说过,国企涨工资,有的人就总被轻松划到”线“上,总能错过涨工资的机会
黄坎其实是个”老北京“了,他来北京时间之久,远远超出周围人的想象。他刚来时囊中羞涩,只能住到偏远的海淀。那时他想的就是离颐和园近,闲了可以去转转。北京城里的胡同他可不敢恭维,想想他老家那些几进的宅邸,高高的牌坊,亲水的设计,他就对北京市民的居住条件嗤之以鼻了。况且那时北大附近的房租很低。
黄坎还熟悉北京最早比较火的是八大院校,那些大学培养的是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学制短,资金足,周边的生意也就跟着火。北大,其实靠的是名气,周边的生意火起来,还得说是出国潮带动的。
进入九十年代,北京的商品房逐渐多起来,黄坎作为想”扎根“北京的外地人,早就盼着能有个自己的”窝“呢。
他一个人,却一直过得很俭省,就是为了能买到自己的房子,如果能有土地卖,而且安全,那就更好了,他尽可以实现自己的画廊梦了。
而他和聂建华吃的这顿饭,让他得到了信息,也更下了决心。饭桌上,二哥聂建华跟黄坎无意中聊起了南城的拆迁,说是从前的天桥、天坛以南都要拆。然后,聂建华就讲起了天桥把式,可能是喝的多了点儿,满嘴跑火车地聊了一晚上。黄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