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5决意(2 / 4)

现在全部势力范围,山西加上关中平原,整个河南,河北,去掉山东半岛的部分人口也不过是1亿人上下。

按照传统的农业供给比例也就出产10%的能量剩余养活1000万人口左右。

张克入关,自然而然就知道局面会有多稳定了。巨量的粮食源源不断的通过铁路,进入关内市场有什么稳定不下来的?什么样的投机商能把如此巨量,而且源源不断的粮食全部囤积起来,抬高粮价?

北洋是一个股份制的公司,现在经营不良,要引入外来的大股东。

大家看看张克这个打算入股的新股东有多大,他可是带着东北1500万人来入股的,东北的情况大家都有所耳闻,知道有多富裕。一个集团如果有了富有,有见识,又有能力的投资人来入伙,要带着大家伙的把公司搞好,那是不是皆大欢喜?除了原来掌权的。

但那又有什么说的?老董事长已经决心要退了。作为北洋最大的控制人,袁世凯他既然控制不了局面“病了”,那退位的意思就已经很明显了。

只等张克顺利的接过权利,他就自然而然的可以退了。

当然,作为传统地主贵族势力是不太情愿的。

但就像前面说过的,传统地主阶级这个概念实在是太笼统了,分散的实在是太广泛了,完完全全的一盘散沙。

如果是想所有人一起收紧粮食供应,把粮价提起来,这样的集体行动,既融入了集体,最后还能趁机把粮食卖个好价钱。

那么这样的行动还能勉强玩得转,但如果要是结成党派去对抗一个强人,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除非张克冒大不韪,去侵犯所有人的利益,这时候冒出一个头脸人物来举起反旗。

没有逼到份儿上,张克带着8万军队入关,谁愿意去出这个头?

如果你要做事,你要一股气势。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如此,才能压倒所有人。

当然也是看时代、看背景、看情况的。

张克进京也没有纠结多长时间,因为有的事情,有的政策根本就没法儿纠结,想好了,就是快到斩乱麻,要不然所有的人都求到你跟前,到时又有何益?

在尽快,尽可能的对军队进行拉拢收编之后,直接宣布在河北进行土地改革的政策。

说到近代史上的土地改革,大家一定要知道,二五减租和三七五减租这两个数字概念。

二五减租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进行工业化尝试之后,就像我在前文里说的一样,农业是所有工业的上游,大家发现国内的工业厂子经营困难,没有办法和国外的产品进行竞争。

那怎么样可以提高竞争力?必须要降低成本。

中国的人力成本那就不用说了,其他的成本,那也是各有不同,这里就不细细的说了。

还有被外来商品冲击市场,小农破产,流民遍地,为了农人可以过的好一点。

于是有些人形成共识,得出了这个二五减租方案。

意思就是你作为一个拥户,地主,不能从你手里拿走超过25%的佃租。

要知道,这个时代背景下,每个拥户向地主交租可能都在40%。也就是有这个40%的水平线作参考,张克在关外一开始才敢实行,收取50%的田税标准。

因为关外,毕竟张克进行了前期的开荒补助,而且关外土地肥沃,数量充足,不怕人吃不饱饭。

这个减租政策没有能够实现,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你有几个师?凭什么让地主老爷们把原来应该塞进自己腰包里的钱,粮食,白白的送给拥户们?

一些政策的提出者是希望拥户们有粮食以后,一方面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一方面这些粮食可以流向市场,降低市场上的粮价。市场上的粮价降下来。工人们吃饭自然就便宜了,工业的成本也会下降。

我们都知道。我们是靠分田分地的政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