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部门对全国水系,气候,地形,地势等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在长期的水利建设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加上本国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制定了一份全国运河系统开发计划草案。”
“即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建设四十八条大型运河,预计总长度两千七百三十公里,来实现全国水运系统的提升。”
“一但该计划实现,我国内陆水运将彻底实现质的飞跃,全国水运条件虽然说达不到远东帝国和欧洲那种程度,但是将超过美国,我国内陆水运成本将大幅度降低,并且进一步补充全国性交通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欧洲,美国和远东帝国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面积的平原,河流纵横交错,从而形成发达的内陆水运网络,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标志性河流代表本国水运,欧洲是莱茵河和多瑙河,美国是密西西比河,远东帝国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长江。
反观东非,虽然有刚果河,尼罗河,赞比西河,奥兰治河这种世界性的河流,但是航运价值都受到地形上的限制,而想打破这种限制唯有通过人工改造才能实现。
而东非的运河计划显然有着疯狂,根据东非大运河的经验,想要短时间完成这个全国运河计划至少要牺牲三百万劳工。
东非的东非大运河全长一千多公里,建设周期大约为十三年,而全国运河计划的建设长度几乎是东非大运河的二点五倍,几乎相当于远东帝国的隋代大运河。
隋代大运河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数百万民夫历时六年完成,牺牲人数至少在两百万以上。
这么一看,东非建设东非大运河还比不上隋朝,毕竟东非在付出差不多同样人命的代价,并且在技术和工具都远超隋朝的情况下,才建设了隋朝一半的工程,而且耗费的时间是隋代大运河的两倍。
这其实也好理解,即便东非在建设东非大运河时,东非不管技术还是工具都远超隋朝,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最终还是要靠大量人力来完成。
彼时东非虽然已经能生产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工程建设工具,但是产量少的可怜,根本没有投入到运河建设中去。
东非大运河完全可以说是靠着黑人劳工用锄头,铁锹等工具,在东非的镇压下一步步完成的。
而且当时东非建设运河的条件也不及隋朝,东非大运河主要联通的是赞比西河和刚果河水系,而这两个区域当时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反映在东非大运河沿线更是如此。
而隋代大运河经过区域,基本上是当时隋朝的核心经济区域,大部分位于平原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隋代大运河修建节省了建设成本和风险。
反观东非大运河,尤其是刚果河流域的工程,很多要经过茂密的原始丛林,或者为了绕开山谷沟壑等不利地形而增加建设难度。
亚尔斯德:“我国水利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前期部分工程规划不合理,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灾难,从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如1876年的安卡莱纳水库溃堤事件,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冲毁部分农田和村庄。”
安卡莱纳水库溃堤事件显然没有亚尔斯德描述的那样轻描淡写,实际造成的人员伤亡高达数千人,只不过在东非的统计数据中黑人劳工伤亡不计数的。
安卡莱纳水库是东非早期规划的一处大型水库,技术上其实还是比较可行的,主要问题是施工时,因为错估天气原因导致洪水,而当时安卡莱纳水库尚未完工,工人驻地距离河滩太近,结果引发了后续问题。
早期东非对国内水文的掌握情况显然不如现在完善,而且技术上相对落后,专业人员队伍培养不足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这一惨剧的发生。
而依照东非政府的一贯做法,这种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显然少不了数量众多的黑人劳工,所以很多黑人劳工在这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