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131章 朕要见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1章 朕要见血(2 / 3)

皖水与濡须坞和濡须水不同,东吴在此处并没有存续多年的要塞,而若大魏修建要塞扼守地利,那麽难受的就是孙权了。孙权他日若是要攻皖城一带,或许就如大魏现今攻濡须一般艰难。」

「其次,臣以为单有军屯是不够的。或许可以从中原调一些屯田民来此,农闲之时兼服徭役,则修筑水利丶修建城池丶积蓄粮草,可一应而全。」

「而朝廷在皖城得此大胜,百姓也必然欢欣鼓舞,因而敢于来此。若有坚城在前为要塞,想必百姓也不会存在逃亡之事。」

「或许,还能吸引早年间逃亡东吴的江淮民众,重新回到皖城所在的庐江郡一带生活。」

「此事对国家有利无害,是积蓄国力而非耗费。」

曹睿坐在位子上开始思索起来。

如当下讨论的丶要在皖城周边修筑要塞强化防务的这种大事,曹睿除了自己的判断之外,一般都会去谘询大臣的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道理曹睿还是懂的。

一般来说,若曹真和司马懿的意见统一的话,这件事从大处来看几乎就可以去做了。曹真考虑军事丶考虑稳定多一些,司马懿则考虑效率丶财力多一些。

如今这件事情,司马懿和曹真都认为不仅仅是需要军屯,也需要民屯,也需要得力的能臣来治理地方。若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看,岂不是需要一个既能作战丶又能管理民政的能臣在此?

曹睿在心中想了片刻之后,已经有了两个初步的人选:王凌和贾逵。

至于进一步选择哪一人来做此事,曹睿还未想好。若能与二人当面奏对时交流,想必会更加稳妥一些。

曹睿看向曹真:「大将军,此番徵发的州郡兵现在都在何地?」

曹真想了想说道:「回陛下,此番共徵发了州郡兵三万。」

「豫州刺史贾逵的一万人此时都在皖城,作为大司马的后援。这是由于贾逵在众将中南下最早丶还提前派人增援皖城的缘故。」

「青州刺史王凌的八千人丶东莞太守胡质的两千人丶琅琊太守孙礼的五千人,共计一万五千人由王凌所督,此时正在挂车处。」

「而兖州刺史王昶的五千人,和刘若的五千人一同在无强口大营。」

曹睿点了点头。

贾逵和王凌二人是离的最近的。前将军满宠的军队也随在自己后面回了寿春,伤亡太多没有办法。

曹睿环视众人问道:「诸卿以为该用贾逵还是王凌?此二人与大司马最近。」

众人一时间都不说话。

曹睿面对这种情况也是轻车熟路,指着刘晔问道:「刘侍中,贾还是王?」

刘晔回道:「禀陛下,皖城此地在豫州之南,离青州甚远。臣以为该用贾逵。」

曹睿没有说话,接着指向辛毗:「辛侍中,卿呢?」

辛毗说道:「臣以为二人均可。如陛下之言,此地还是要由外军来守的,和州郡兵是哪个州的并无多大干系。」

下一个是黄权,黄权回复道:「臣以为均可。」

等到轮到陈矫的时候,陈矫说道:「贾逵治政优于王凌,臣以为应选贾逵。」

曹睿接着看向曹真和司马懿,二人纷纷表示均可。

且不说这些表示均可的人,单说赞同贾逵的刘晔和陈矫。

刘晔素来以看人精准出名,他所说的理由乃是贾逵更近。若迁移豫州民众丶或者将豫州屯田民到皖城这边,由豫州刺史做显然会更加方便。

而陈矫曾任尚书令,从政绩的角度肯定了贾逵。陈矫的意思很清楚,同样都能用兵,贾逵更擅长民政些。

曹睿此时已经大概有数了。看来面对这种敏感问题,还是人人回答丶人人过关的方法比较管用,起码不会推诿。

曹睿说道:「朕清楚诸卿各自的意思了,待朕思索两日后,再确定最后的人选。」

又说了几句话之后,众臣纷纷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