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大唐天将军>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2 / 8)

的时候,李隆基脑子短暂清醒过来,下达一连串的军令。

“陛下英明!”

大臣们浑身一震,要如此,大唐一定能将安禄山覆灭。

河陇军是天水王的老部下,率领老部下,挥之如臂。

就看天水王的病情如何,这么久了,也未听到什么消息。

只有目光短浅的杨国忠,心中依旧在咒骂李瑄病死。

他认为援军一到洛阳,安禄山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安禄山起兵是自寻死路,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启奏圣人,现回纥臣服,北面无忧,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可派遣大将率领朔方军、河东军,向东出井陉进攻河北,直捣其老巢范阳。”

裴遵庆向李隆基拱手说道。

趁杨国忠势弱,大臣们可在此时发表意见。

国家危难,忠臣义士忍不住挺身而出,不再害怕杨国忠。

“安思顺回来后,谁能担起重任?”

李隆基觉得这是好办法,让安禄山首尾不能兼顾。

“回圣人,臣监察朔方的时候,发现原朔方兵马使郭子仪善于治军,深受士卒爱戴,可担此大任。只是郭将军的母亲于去年去世,郭将军正在家中守孝。”

裴士淹向李隆基举荐道。

“臣也听说过郭将军,他戍边三十多年,在天宝元年左右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军使。边塞平静,也能深得军心。”

陈玄礼也举荐郭子仪。

“国家危难,当夺情启用郭子仪,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率领朔方军,东讨安贼!”

“另迅速派遣使者探查河东诸军的消息,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李隆基下召道。

这种情况下,停止守孝,是符合常理的。

一旦功成名就,没有人会说郭子仪不孝顺,反而会大加赞赏郭子仪。

在李隆基心底,已经不想再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哪怕回到长安率领彍骑、飞骑,也不可能再给安思顺主帅之职。

他没忘记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兄长。

之所以没直接杀死安思顺,是因为在天宝十三载的时候,安思顺多次上奏安禄山要谋反。

他以为是兄弟俩生了矛盾,所以没有相信安思顺。

现悔不听安思顺之言。

商量好大事后,李隆基让大臣们退下,他自己要好好静一静。

这次与大臣们的商议,无形中削弱了杨国忠的权势,让大臣们心中有了底气。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太子李亨终于崭露头角,准备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他开始令心腹宦官李静忠(后改名李辅国),以他的名义,暗中拜访王公大臣,对他们进行拉拢。

眼看就要老去,他不甘心当一辈子没有丝毫权力的太子。

在李隆基掌握权柄的时候,太子不仅没有部曲,甚至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离开东宫,去十六王宅和皇子们住在一起。

李隆基的昏庸,致使安禄山叛乱,失去河北,又宠信杨国忠、五杨,尽失人心,让李亨看到自己上位的希望。

当李亨得知郭子仪准备统帅朔方军的时候,又派遣心腹宦官程元振去见郭子仪,并带着他的亲笔信,陈述国家危难,和身为太子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

李亨是最希望洛阳前线再败的一个人。

他已经做好接替皇位的准备。

最好的结果,就是李隆基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主动禅让,安享晚年。

……

在哥舒翰和安思顺回长安之前,京兆地区彍骑已经开始征集。

拱卫长安周边的彍骑虽还有六万六千,但比其他地方的彍骑质量更差。

几个月难得训练一次,盔甲已经穿戴不上。

大多数南衙禁军彍骑在长安坊市当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