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大唐天将军> 第二百九十九章 天宝九载,重要的抉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九章 天宝九载,重要的抉择(2 / 6)

父庙,改为武庙,增加武庙六十四将,把王忠嗣位列其中。

但看到李隆基对王忠嗣的淡漠后,李瑄决定等以后再说。

历史上的王忠嗣生前是悲剧,死后也是悲剧。

在唐代宗的时候,增设武庙六十四将,连张齐丘都能进入,但王忠嗣被排除在外。

作为王忠嗣的老部下,这或许就是李瑄今后要做的事之一。

李瑄可以想象,王忠嗣去世以后,东北的胡儿弹冠相庆。

因为王忠嗣是安禄山的大威胁。

等国家有难的时候,就算李隆基看王忠嗣再不爽,也会重新征用他。

现王忠嗣一死,军事上只剩下李瑄这一个大敌。

在天宝九载二月,李瑄的好友王维的母亲去世。

王维从小丧父,是他的母亲一手将他抚养长大。

由于王维的母亲信奉佛道,以佛教菩萨维摩诘为名称,起名“维”,字“摩诘”。

因此,王维辞去所有官职,为母亲守孝三年。

处理完母亲葬礼后,王维向李瑄告别,表示暂时不能支持李瑄的新法推行。

李瑄理解王维的丧母之痛,没有布置酒宴,只是出长安为王维送行……

去年五月,李瑄彻底解决府兵制之事。

府兵虽然制崩坏,但遗留的问题非常多。

全国依旧有许多折冲府,尸位素餐的人比比皆是,连累地方和国家财政。

自西魏起,至北周、隋唐,府兵制闪耀一时。

这种战时为兵,停战为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在一百多年间,叱咤风云。

但是从高宗皇帝、武则天以来,战事不断,兵役繁重,百姓避役,兵士逃亡,使府兵有逐渐有瓦解的趋势。

到李隆基治下的开元前期,尤为明显。

那时边军虽众多,但良莠不齐,折冲府兵员开始逃亡,开元十年的时候,张说上奏李隆基修改条令,减少劳役招募壮士,是以“募兵制”形成。

府兵制的崩坏主要还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征发的对象本是均田制下的百姓,均田制破坏,府兵制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因为无地可分,折冲府必无兵可交。

先前,折冲府有木契、铜鱼,朝廷征发时,便下敕书与木契、铜鱼,都督与郡府参验合符时,然后才发兵。

在折冲府无兵可交的情况下,应充府兵者皆逃匿。

留下折冲府,必然会影响朝廷的行政。所以李瑄在摸清楚各地的折冲府后,和历史上的李林甫一样,开始整治。

他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标志着府兵制彻底破坏。

他比李林甫更狠,把诸折冲府兵士、马匹、武器等都上缴长安。

但是保留各级“折冲都尉”的职事官,作为对边将身份标榜。

实际上,诸郡已经彻底消亡折冲府,其管理的属吏皆取消,等着考核,选择优良。

节省朝廷一大笔开支。

那些被裁掉的官吏,平时翘着腿就能吃空饷,现在却对李瑄产生憎恨。

因为李瑄太绝,把他们饭碗断了。

募兵制实行,其最大的劣势,就是让财政负担加重。

但李隆基将此变为节度使,由节度使收地方赋税养兵,看似减少朝廷财政负担。

但掌军政财为一身的节度使,终将尾大不掉。

曾经,张说从六十万府兵中选择十三万精兵,充实京师的禁军,甚至还组成彍骑卫队。

使得长安兵强马壮。

但再精的兵,三十年后,安逸享乐,又有几分战斗力呢?

李隆基认为最优良的马匹,最精制的铠甲在长安,再加上他得意的“监军制度”,足以让他掌控天下。

他以为的“强干弱枝”,早已扭转为“弱干强枝”。

他认为忠心耿耿的边将,正在守卫着他的江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