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人来说区别不大。
又不是搞荒野求生和远程震动。
甚至再降低一档,只要能保证高性能运转6-8个小时,就足以覆盖到了80%的使用需求。
翟达重生前的24年,对电量焦虑已经基本感觉不到了,哪怕你上班摸鱼摸一整天充电也又快又方便,又不是住在非洲
而民用以外的领域比如工业生产,又有太多电力解决方案了,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电网很烂、用电覆盖率很低的国家。
所以老师认为,电池技术突破影响也很大,但若论对整个产业影响的广泛度,反倒是电机配套技术多一些,这是可以直插工业底层的技术。
除非电池技术的突破是“神话”级别的,比如三五倍的增加而翟达手里的“磷酸铁锂电池”显然不够格。
于是在电池和电机之间,翟达选择了后者,准确的说,是选择了碳化硅半导体。
和“鸿图os”一样,这是一次大范围的产业赋能。
远不仅仅是优化了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机”这一种东西,而是高压、高温、高频电力领域都有用。
民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与充电、高铁动力、ai服务器的电力调配、高速通信(4/5g)、电网、工业电机、医疗设备。
军用还包括:雷达、电磁弹射、电磁炮、电子干扰。
理论上,翟达也可以直接选择研究“碳化硅半导体”,而不是连着电机一起。
但这就是“产业”和“科研”的不同,科研可以只关注单独领域,成为那根突破知识边界的刺,哪怕这根刺要几十年后才能发挥作用。
但产业必须要考虑联动,考虑投入产出,考虑持续迭代,一项实用技术能够不断突破的前提条件,就是得有正向产出,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润,支持继续迭代。
要能挣到钱!很多很多钱!
不寒碜!
这才是将产业升级与个人财富捆绑、将社会需要与自身荣誉结合起来的道路。
事要办、钱要挣、名要盛。
会议室里,翟达讲解着碳化硅半导体的优势与特点,这种材料并非石头缝里冒出来的,第三代半导体已经提出了许多年,市面上也有一些成熟的碳化硅衬底可以采购,只是暂时没有太多“实用性器件”应用在产业中。
下面几人都是相关专业,都知道这东西,只有程墨听得比较陌生。
“理论上来说,并不需要突破底衬制备(底衬可以理解为晶圆,是基材),但未来我还是想涉足这个领域,依赖外部供应不够稳妥,他们的进步速度也未必能追得上我们的需求。”
孙婷抿了抿嘴唇,对这种谈笑间规划市场的风格,有些许不适应。
一个很高远的目标,距离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很遥远的样子。
但看看一旁自信沉稳,一年来飞速成长的程墨,三个年轻人心里又多了几分信心。
鸿图os不也是这样么,从一无所有到声名大噪,在会长的引领下。
有些时候,让年轻人燃起动力的未必是钱,也可以是成就感。
他们都想证明自己,证明会长最初那句话:“π”的每一位,都是天才。
翟达一点一点调动着几人的心绪。
这是一条长路,至少就翟达重生前的24年来说,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的碳化硅技术,依旧还未被开发出全部潜力,时不时就能听见这方面的突破。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
前世碳化硅半导体的应用主要在中国,但制备设备、高端器件的自主化率并不高,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国内技术实力不足。
这是全球化退潮,遗留给国内的障碍,类似的情况在许多领域都有。
全球化热潮时期,“技术成果”本就遍布在许多国家,中、美、欧、日、韩都有,国内其实并不弱,甚至许多领域都是最强的,比如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