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李陀看了眼第一行的名:《冈底斯的诱惑》。
“我先看看。”
他决定帮马原看看这篇。
也是出于对这位写出《LS河女神》的文坛新贵的好奇。
想要看看他在《LS河女神》以后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
至于结交,李陀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他在江湖上飘荡多年,见多识广,深知马原这类人物不可深交,或者说难以深交。
这类人没什么情商,或者说不屑于人情世故。
他们自负且固执。
你可以因为与他刚好同道而成为短暂的朋友,而当你们之间意见不合,他马上就会和你成为敌人。
总之,虽然只是短暂的接触,李陀却已经对马原有了判断:
“他跟他的一样无情。”
花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李陀读完了这篇《冈底斯的诱惑》,写的是一群汉人进藏的故事。
“你看完了?”正和马原小声聊天的谢翔注意到李陀放下手上的稿子。
李陀点点头,“看完了。”
“你觉着怎么样?”马原问道。
李陀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老实说,他读完的第一瞬间是觉得惊艳。
在这篇的开篇伊始,马原居然开宗明义道:“我翻动这些旧事,无非是想写一篇什么的。”
在后面的叙述中,他又随时的提醒读者,我在写:“我实在不想用倒叙的方法,我干吗非得在我的的开始先来一句——那时候?”
这种叙事方式,在国内极其罕见。
李陀见过“上帝视角”、“自叙”、“他叙”.但是马原在文本中任意使用人称,随时揉碎时间空间重新处理。
这种写作视角,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只一瞬间,李陀便有判断。
这篇一旦发表,必定又将会震动文坛。
“挺好的,开头的冲击力很强,在先锋这一块儿,至少在我看来,你这篇能走在最前列的位置。”李陀点评道。
“前列?”
谢翔摆摆手,“陀爷,你保守了,马原这篇,放眼国内,除了他,你说谁还能写得出来?”
李陀不理会这货的话,看向马原,“你怎么会想着写一篇这样子的?”
马原挠了挠头,说了一句非常梦幻的话:
“我希望我能和我的灵魂稍微近一点,能和实在的生活拉开一点距离。”
李陀乐了,“你这回答也太飘了。”
“不是飘。”马原说,“举个例子,我们这个嘴巴,天天说话,天天进食、咀嚼,重复来重复去。那么,希望文学给非物质的那部分生活、给精神、给灵魂,带来一点补充,光吃饭不够,光穿漂亮衣服不够,还得有点别的。”
李陀笑了,“你这回答倒是让我想起一篇。”
他卖个关子,端起缸子喝一口水,才幽幽道:“江弦的《棋王》写的也是这个:人活着还得有点别的东西。”
“江弦啊”
听李陀提到这个名字,马原若有所思,刚才一直将马原视作第一人的谢翔也安静了不少。
李陀看着二人,忽然想到个好玩的问题。
他问马原:“前不久,江弦发了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你知道么?”
马原点头,“来的时候在火车上看过了。”
“他这篇也是先锋,和你的《LS河女神》一样,都有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你觉着他这篇《十八岁》写的怎么样?”
李陀一边问,一边观察着马原的反应。
马原这个作家绝对是眼高于顶的,他能写出《冈底斯》这样的,证明他也有这个资格眼高于顶。
就是不知道在这个文学界的天才或是狂人看来,江弦的这篇又是几斤几两。
马原没有直接回答李陀的问题,他转而讲起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