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
江弦一下子来了兴致,“什么三万美金?我是说什么征文比赛?”
“《模拟科幻与现实》,你不知道吗?”亚当反问一句,“老天,这可是美国最有名的科幻杂志之一了。”
“我又不是美国人。”江弦耸耸肩膀。
亚当便给他介绍了一下《模拟科幻与现实》这本杂志。
这杂志在过去叫《惊异故事》,在过去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幻作家,很多科幻巨匠就是在这本杂志上投稿并出名的,包括台上的海因莱因。
可惜在50年代后期,不少杂志都消失了,图书市场也不断萎缩,加上苏俄的人造卫星上了天,科幻一下子被现实超越了过去。
与此同时,那些科幻巨匠的创作也到了平缓期,海因莱因作品开始大量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观点,阿西莫夫则是去写科普文章,《惊异故事》这本杂志挑选的口味渐渐跟不上时代,走向黄昏,改了名字,成了《模拟科幻与现实》。
从70年代开始,科幻迸发出一场新的潮流,大量科幻杂志开始崛起。
这次的征文比赛,算是《模拟科幻与现实》这本杂志补充杂志质量,填充新鲜血液的一个手段,也是这会大部分的科幻杂志都在做的事情。
江弦对这次征文很感兴趣,报告会结束以后,他又问了亚当一些细节才和他告辞。
“江,你要写科幻?”达妮卡好奇的打听,“别浪费时间了,你刚才也听海因莱因讲了,他曾是一名工程师,所以对科学前沿非常了解,这是他创作的基础。”
“我倒没觉得这是不能写的范畴,难道一定是科学家才能写的出科幻?没错,这些东西我确实不懂,但我可以去了解。”
“你真执拗。”达妮卡翻个白眼。
江弦轻笑一声,“达妮卡,科幻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
“你们中国人好像总是信心十足。”
不远处。
刚结束报告会的海因莱因下着楼梯,想着明天在爱荷华大学报告的事情,他可不是来讲这么一场就走,还要在爱荷华留相当一阵。
这时候,耳边传来男人和女人的交谈。
“.
科幻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
”
海因莱因侧过头,向着楼梯下方看去,瞥见一张年轻的中国面孔。
“有点意思。”他沉吟一句。
回去的路上江弦还是乘坐校车。
达妮卡和江弦坐在一起,她是个话痨,抱怨着西德的那几名作家。
江弦则心不在焉,望着车窗外浑圆的落日,思考着征文比赛。
这比赛他当然是不能错过的,单说一等奖的三万块奖金,这就足够诱惑他写一篇科幻了。
那可是三万美元的奖金!
他在国内写的加起来也没赚过这么多稿费啊!
但是写什么呢?
要说科幻,江弦最熟悉的就是《三体》,但是《三体》的故事明显超出当下的时代。
思考着海因莱因讲的未来主义。
“未来社会.”
江弦脑中灵光一闪,马上想到一本畅销级别的科幻。
于是马上动用存了好几个月的自主合成次数。
在脑海中开始尝试。
在输入【真人秀】和【幸存者】这两个灵感时,脑海中一声脆响。
“合成成功!”
搞定了!
他心中大定。
以这篇的水准,去角逐《模拟科幻与现实》这本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江弦觉得一等奖完全唾手可得。
要知道,他合成的这篇,当年可是曾经获选过《纽约时报》的最佳读物。
后来改编成电影以后,电影预售时预售票房超过《暮光之城》,开画首日票房超过《黑暗骑士》,连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