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改了名字。
江弦回忆了半天,也在记忆里找不到这么一号人,大概是路人甲。
“你们还回旧金山吗?”
“回国的时候还从这边走。”
“那到时候我再来接你们。”周海瑞客气的说。
王安忆点点头,心里一时间有点小得意,这可是多亏了她的人脉,他们才在旧金山有了这样搭车的便利。
人越缺少什么,就越想证明什么。
来美国这短短两天,王安忆原先以为自己有满满当当的经验,但当和江弦同行,在她那么多的特殊经验面前,自己的经验便显得特别空虚,软弱,存量不足。
一行人又从旧金山起飞,先是到丹佛,在丹佛换机,最后抵达爱荷华。
下飞机以后,王安忆这回怕再碰到什么麻烦,安安生生的走在江弦后面。
等办完手续出去,很快便见到举着“欢迎江弦先生和茹志鹃女士”牌子的两人,一男一女,都是四五十岁的年纪。
女人穿一件蓝色的阴丹士林旗袍,个子娇小,眉宇间却藏着一种不易为人察觉的坚毅之气。
男人则是西装衬衫,不戴眼镜,头发长而卷,给人外秀之感。
“您就是聂华苓女士吧?”江弦凑过去问。
“是的、是的。”
聂华苓见到他们非常开心。
“你好。”
茹志鹃和她握了握手,又看向她身旁的男人,“.您是聂华苓女士的先生?”
男人做出很夸张的惊讶表情,随后哈哈大笑。
“您误会了,我叫陈映真,也是参加这次写作计划的作家。”
“您就是陈映真?!”江弦看他一眼。
对于好多文人,他虽然听过他们的名字,但并不知道他们的长相,所以见到这位的第一瞬间,也没想到这位就是陈映真。
“你好。”
两人握了握手,陈映真笑着说,“我来的早一点,在聂华苓女士的推荐下,读了你的《红高粱》还有《最后一个匈奴》,‘高粱高密辉煌’对于乡土的描写真是相当漂亮。”
“哟,您太客气了。”江弦说。
陈映真认可了他的“乡土”描写,这份认可绝对很有含金量。
毕竟陈映真就是台省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家。
只不过他的乡土,毫无疑问的是内地这边,所以之前会遭到余光中等人的攻击。
“我也经常看您的作品,还有台省好些个作家,其实我也都有关注。”
“台省作家?”陈映真意外。
“像三毛,特别喜欢三毛的文章,还有林海音,她老人家的《城南旧事》写的真好,改编的电影也在内地上映了,特感人,说不出的好看。”
陈映真点点头。
“她们两位都挺好的。”
三毛是台省年轻人最喜欢的作家。
林海音则是台省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据说林海音热情好客,她家的客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文人做客,可以说她家的客厅,就是半个台省的文坛。
坐上车子,从机场再去爱荷华市有大概半个多小时,一路闲聊。
“看完你的之后我就想见你了。”
陈映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你那篇理论文章真是惊才艳艳。”
寻根文学是一种乡土的文化追寻,而陈映真的乡土文学又是继承自鲁迅的一种文学风格,所以陈映真感觉和江弦的话题特别多,非常聊得来。
聂华苓也开口道:
“陈先生,你都不知道现在江弦先生在国内有多受追捧。
王濛先生给我写信说,他看过《百年孤独》以后,感到一种莫大的绝望,他觉得国内目前的文学水平和世界文学之间还存在悬殊。
可是看过江弦的以后,他又觉得这种差距不是不可超越的。”
“了不起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