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1978合成系文豪> 第280章 大冯回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0章 大冯回国(3 / 4)

这让他们为自己、为剧组骄傲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话剧事业充满信心。

很多京城人艺的工作人员这一刻也忍不住的激动。

今天,京城人艺又添了一部经典!

满载着鲜花和掌声,江弦一再感谢以后,在傍晚时分终于甩开围追堵截的剧迷,离开首都剧场。

接下来的几天,《天下第一楼》将在首都剧场继续连续公演。

这对话剧演员来说是个体力活,毕竟有很多角色没有设置A、B角,需要一个人硬顶着上。

但这一刻,沉浸在首演大火喜悦当中的演员们完全顾不得演出的疲倦。

尤其是对于谭宗尧。

卢孟实没有B组角色,他就是唯一的A组角色。

但此刻,他恨不得将《天下第一楼》再演十遍、一百遍,非要演的他腿走不动、嗓子说不出话,那才叫个过瘾。

他等这一刻,等的太久了!

观众们看不过瘾似得,接下来的时间里,首都剧场只要是《天下第一楼》的演出,上座率都是满的,观众们就好像疯魔了一样,坐在座位上,陪着台上的演员们哭哭笑笑。

其中很多观众,已经是不知第几次来看了,依旧克制不住心中的震撼,不觉得厌烦,如痴如醉的品味着《天下第一楼》那浓厚而绮丽的醇香。

好书不厌百回读,好剧不厌百回看!

随着《天下第一楼》的连续公演,话剧评论界也几乎被这部话剧的评论文章占领了。

《中国戏剧》评:“京城人艺的《天下第一楼》演出成功了!那不时掠过全场的会心笑声和剧终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戏剧》评:“剧终时那副精彩对联既切合于剧的规定情境,又含有悠远不尽的喻指,无疑是画龙点睛之笔。”

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也发表了戏剧评论,这位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研究契诃夫的专家,被称为“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他说:“《天下第一楼》之所以真切感人,归根结蒂是由于深厚的生活根底。

这种根底不仅表现在那一套生活礼仪和一口气报出那一长串菜谱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那个时代生活本质的理解,对不同人物心态的把握,以及对所反映生活总体上表现的巨大概括力。

这使人们在真实感受中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除去戏剧评论家的评论以外,还有一篇贺文吸引了广大剧迷的关注。

那是著名的京城人艺的副院长于是之,写了一篇《贺江弦》发表在了人艺出版的刊物《京城人艺》上面。

他在文中说:

——“感谢剧作家,感谢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

这天午后,来京城办事的冯骥才被江弦拉去东华门大街一家苍蝇小店吃卤煮。

这会儿京城卤煮都是这样,门口搁个大锅,锅里面冒着香气,滚开的,咕嘟着猪心猪肝猪肺一堆杂碎,上面浮着几十个火烧,和油炸豆腐泡儿一起随滚开的汤起伏着。

“您给来两碗。”江弦招呼一声。

师傅答应一句,把火烧拿刀啷啷两刀码碗里。再捞一碗杂碎,往火烧上码齐,最后捞几个豆腐泡儿,浇上老汤,放一小撮香菜。

“请吧。”江弦把碗往冯骥才那儿一推。

京城冷飕飕的已经入了冬,冯骥才这一口热汤下肚,顿觉一股暖流沿着四肢百骸散开。

咝。

他砸吧着嘴,看向桌对面的江弦,一股难以抑制的嫉妒从心间升起。

“你小子,你在京城怎么天天往外放‘大卫星’,不是一部名动天下,就是一部话剧搞得人尽皆知。”

江弦笑了笑,抄起筷子低头夹肉,光是闻着香气就口舌生津。

作家之间相交,也难免背地里暗暗较劲。

就像某些作家,看了比他写得好的作品会忍不住骂一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