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缕微弱的阳光穿透百米深的海水,在海上流浪者号的舷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澜正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检查昨天收集的量子芯片,忽然,星辰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34;主人,发现异常能源波动。&34;ai助手调出一张红外扫描图,&34;在那栋建筑里,第15层有规律的光照和温度变化。&34;
林澜凑近看去。那是港大的海洋科学楼,主体保持完好。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15层的能源消耗呈现规律性的昼夜节律,而且——
&34;光谱分析显示是植物生长灯。&34;星辰补充道,&34;波长范围最适合光合作用。而且能源系统非常稳定,明显是专业设计。&34;
&34;植物&34;林澜若有所思。打印机虽然强大,却始终无法复制生命。
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能自我生长、繁衍的植物,比任何高科技都珍贵。
她看了眼工作台上的打印机,轻声说:&34;帮我看好它。&34;起身穿戴装备时,不忘叮嘱小浪:&34;守好家。&34;
边牧蹭了蹭她的手,似乎在说&34;小心&34;。
海水依然冰冷刺骨。林澜启动推进器,在鱼群中穿行。
海洋科学楼的外墙经过专业加固,每扇窗户都做了防水处理,甚至安装了应急气密门。
这绝非临时改建,而是经过精心设计。
第15层的气密门异常厚重。通过门上的观察窗,林澜看见里面闪烁着幽蓝的光芒。
就在她思考如何进入时,门忽然从内部打开了。
&34;请进。&34;一个沙哑的声音说,&34;先进消毒舱。&34;
林澜谨慎地游入气密门,随着海水抽离,强力的消毒喷雾笼罩全身。
当舱内压力恢复正常,她摘下头盔,不禁屏住了呼吸。
整层楼改建成了高科技农场。在人工光照下,数十个培养槽整齐排列,翠绿的植物在营养液中摇曳生姿。
空气中飘着泥土和叶子的清香,这在末日后的世界简直是种奢侈。
&34;你是谁?&34;一个白发老者从控制台后走出来。他身后跟着一男一女两位年轻研究员。
&34;我是一名工程师。&34;林澜谨慎地说,没有提及打印机的事,&34;发现了这里的能源信号。&34;
&34;陈明远,港大作物改良实验室。&34;老者介绍道,&34;这是赵博士和李助手。&34;
原来这里是港大最先进的植物研究中心。陈教授团队一年前就预感到灾难将至,开始着手准备。他们选择了防洪等级最高的海洋科学楼,改建了整套水培系统。
&34;这些都是经过基因改良的抗逆品种。&34;赵博士指着培养槽,&34;抗盐小麦、耐寒水稻、速生蔬菜&34;
&34;还有这个。&34;李助手指向一个特殊的培养箱,&34;微型藻类,极强的光合效率,可以在深海环境存活。&34;
林澜仔细观察着这些植物。每一株都是末日中的希望,都是打印机无法复制的奇迹。
&34;你们的能源储备还够吗?&34;她问。
三人的表情黯淡下来。&34;最多一周。&34;陈教授叹息,&34;备用电源也快耗尽了。&34;
林澜沉吟片刻:&34;我有个提议。我的装置可以载你们一程,去狮城。&34;
见三人犹豫,她补充道:&34;那里建立了海上城市,有完整的科研设施。&34;
回到海上流浪者号,林澜开始重新规划空间。上层生活区的休息舱要容纳四个人,她的工作台必须设置隔断,将打印机严密保护起来。
储物间腾出一半空间改造成植物培养区,小浪的专属窝虽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