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起身,再次向赵炎武行礼。他脸上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笑容。
赵炎武笑着点了点头。
“不必客气,新教材的推广,还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支持和努力。”
随后他起身将王安送至门口。
王安回到家中,立刻将新教材带到自己的族学里。
他将族学里的孩子们召集起来,开始试用新教材。
他结合赵炎武的讲解,将新教材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孩子们听。
孩子们对新教材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积极提问,认真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王安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责任感。
他决定将新教材在族学中全面推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几日后,李元听闻王安在族学试行新教材的事情,非常高兴。
他亲自来到王安的族学,旁听了王安的授课。
看到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对新教材的理解,李元对王安的做法表示了高度赞赏。
下课后,李元找到王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
“王公子,你做得很好!新教材的推广,就需要像你这样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
他语气真诚,目光中充满了赞赏。
……
另一边赵炎武入宫去找到李志,并将现如今新教材推广的情况告知李志。
赵炎武躬身行礼,从袖中取出几份卷宗,双手呈上,“陛下,这是各地州府关于新教材推广的奏报,还请陛下过目。”
李志接过卷宗,一目十行地浏览起来。
奏报中详细记录了新教材在各州府的推广进度,既有捷报频传的喜讯,也有推行受阻的难题。有的地方官员积极配合,百姓也乐于接受新知识;有的地方则观念保守,对新教材充满抵触。
赵炎武在奏报中也一一列举了遇到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增派人手进行讲解,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进行宣传等等。
李志看完奏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赵爱卿辛苦了。新教材的推广,关系到国运昌隆,朕心甚慰。”
随后他抬眼看向赵炎武问道。
“赵爱卿对科举改革有何想法?”
赵炎武略一沉吟,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应随之调整,加大新教材内容的比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如今新教材已在各州府推广,若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沿用旧制,则无法体现新教材的价值,也难以激励学子学习新知识。”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书。
“臣结合新教材的推广情况,草拟了几点建议,还请陛下斧正。”
李志接过文书,仔细阅读起来。
赵炎武的建议主要围绕着如何将新教材的内容融入科举考试,既要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又要引导学子学习新知识。
例如,他建议在考试中增加一些与新教材相关的题目,或者调整题目的出题方式,更加注重考察学子的实际运用能力。
李志看完后,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赵爱卿所言甚是,科举改革势在必行。”
之后他便将文书递给身旁的太监。
“传朕旨意,着礼部、吏部商议,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加大新教材内容的比重。具体方案,朕明日早朝再议。”
太监领旨而去。李志重新看向赵炎武。
“新教材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后续还需不断完善。赵爱卿有何计划?”
赵炎武拱手道。
“臣已拟定新的推广方案,计划在各州府设立专门的学堂,由朝廷派遣教师进行授课,并定期组织考试,以检验学习成果。”
他略微停顿后继续补充道。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