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宗室中走出一人。此人正是刘焉,他提出了一个周全的办法,即封叶峰为幽州牧。让其治理一州,通过其治理成果和功绩,重新评判叶峰是否有资格担当一字并肩王。
刘焉的这个办法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即便不认可也无可奈何,毕竟皇帝铁了心要封叶峰为一字并肩王。倘若真的封了,那可就糟糕了。不论是世家大族还是十常事,都不愿叶峰来朝廷为官,而且还是一字并肩王。
叶峰此刻仍在广宗城,对朝廷中的这场争斗一无所知。若是他知晓,想必会惊讶于自己居然改变了历史。
要知道,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是汉灵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而实施的一项改革举措。在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府的腐败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黄巾起义。为了应对此种局势,汉灵帝采纳了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期望以此稳固地方政权。
关于州牧制度的背景和目的,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腐败不堪,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汉灵帝决定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刘焉提议恢复“州牧”制度,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平息战乱。汉灵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并期望由自己信任的宗室成员和亲信重臣担任州牧,以强化对地方的掌控。
州牧制度的实施及其影响,州牧制度的推行,在短期内确实对地方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由于州牧权力过大,逐渐致使地方割据的局面形成。州牧不仅拥有行政和财政大权,还能够统兵募兵,直接插手地方郡县事务。这使得地方势力日益强大,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州牧制度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促成了三国时期的形成。
对于州牧制度的评价,州牧制度的实施初衷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其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最终导致了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的瓦解。这一制度在历史上被视为一次失败的改革,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倘若叶峰知晓刘宏为了他提前开启了州牧制度,不知他会作何感想。反正不管叶峰是否愿意,刘宏的圣旨还是在三日之后送到了叶峰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