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终守住了赵国的都城,魏国虽然夺取了很多赵国的土地,但是精锐伤亡也特别大,所以这会的魏国和赵国,都是急需休养生息的。
既然如此,永兴帝讨价还价的底气就更强烈了。
第三个就是上次在忠王府,以及后续处理镇国公的时候,加上后来华贵妃的生母东方大鹅,都不约而同的将唯一一个共同点,指向了京城外边的大相国寺。
那个地方,很有问题。
而灵隐寺的苦无禅师,也同样是大相国寺的苦若禅师的师兄弟。
这两个秃驴,几乎控制了整个北昭京城周边的和尚,他俩问题很大,永兴帝打算不太忙的时候,要收拾收拾情绪,对那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和尚,进行一些思想上的教育,或者……
全部弄死的生死教育。
这是几个永兴帝觉得自己要亲自处理的问题。
还有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并没有完全清除隐患。
诸如太师许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太过久远,许家树大根深,太皇太后虽然被永兴帝软禁了,太师许懋德也已经在家养老了,但是许家一天没倒的彻底,就会对北昭形成威胁。
诸如华贵妃的问题,更是搞的一团糟糕。华贵妃的生母东方大鹅虽然被抓了,但是也没有定罪呢,皇后那边闹得厉害,华贵妃同样也闹得厉害。
永兴帝就很难抉择。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以前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难题。
华贵妃的巫蛊之术,虽然伤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而且仗着父亲是驻守边关的抚远大将军,所以我行我素,根本不把皇后放在眼里。
连永兴帝也感受到了来自华贵妃深深的恶意。
但是很多时候,永兴帝又有一些力不从心。他相信,只要自己还活着,华贵妃是折腾不起来的,可是万一某一天永兴帝自己嘎了,那么北昭以后,仍旧会因为门阀世家的实力过于庞大,而陷入内耗之中。
但是处理有兵权的大臣,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不留神,就会出事。所以永兴帝选择隐忍,缓而图之。
剩下的问题也还是有的,诸如四公主的问题,诸如丞相人选的问题,诸如很大大臣办事不利的问题。
还有很多永兴帝父皇留下来的烂摊子,真的很多很多。
而其中,最严重的便是门阀世家的问题。
门阀制度是一种以家族出身为社会分层基础的体系,特别是前朝时期,这种制度尤为显著。门阀世家因世代积累的政治、经济资源而享有特权,这往往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导致非士族出身的人才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由于门阀世家的权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到皇权的稳定性,皇权过度依赖门阀世家支持的情况。
因此,永兴帝试图通过改变现有的门阀制度来集中权力,并选拔更多非门阀背景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以此来平衡和削弱门阀势力。
总的来说,永兴帝对门阀世家的不满是基于维护皇权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以及选拔人才的考量。
门阀世家往往拥有庞大的土地、财富以及由此衍生的影响力。这些家族世代沿袭,形成一种几乎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制度。对于永兴帝这样的帝王而言,门阀世家不仅是潜在的威胁,也是改革的障碍。
门阀世家由于其地方势力庞大,有时会朝廷产生竞争甚至对抗,这对于想要加强集权的永兴帝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而且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使底层民众不满,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门阀世家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和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