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
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
《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
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故当地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讥讽,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据考证,俗话“吹牛皮”就来源于此。
制作羊皮筏子的关键是剥制完好无损的羊皮囊,每一个羊皮筏需9-12个皮囊,不要看羊皮囊小,若500个羊皮囊扎成一个大筏子载上货物,其气势如同雄伟的“军舰”。
刘金宝在这里看了,知道他要用皮筏过河。
就吩咐手下,把羊油拿来,然后把弓箭用布条缠上,并且寝满羊油。
各桑氏让人准备好了,就一声令下,数百人渡河,也挺壮观的。
看到对岸已经下河,刘金宝就令人用火箭齐射,可怜大河堡兵士,
瞬间就有数十个羊皮筏着火了,羊皮筏是吹的气,就这噗噗噗噗噗,到处漏气,一会就有过半的人落水,
剩下的一看,不能渡河了,就让皮筏顺水向下游漂走,
刘金宝马上分出数十人,骑上马,追着皮筏射箭。
皮筏上的人,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许多人都掉河里了,只能听任皮筏向更远处跑。死人不多,但是也上不了岸。
黄河在上游河道比较窄,水流急,岸边上陡坡多,这就让他们吃透了苦头了,据说有的人向下游漂走一百多里才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