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刘基调制药方:儿茶胶、蝉蜕、猪苓各二两,鹿茸、党参、槐蘑各一两,西红花半两,搭配醒胃汤饮用。意在开胃化瘀,健脾燥湿。
正在父亲取药配方的时候,院判周兴祖过来了,他叫父亲去苏州一趟,将那边的成药带回,那些都是宋国公(冯胜)急需的药,要抓紧时间。
父亲只好将方子给了周兴祖,自己去了苏州。
按照太医院的规矩,御医开药是要自己亲自处理的,即便不是亲自处理,药渣也是要备案,已被后期查验的。但是父亲碍于张兴祖,又有急事,所以也就没有提出。
三天后,父亲回到南京。一个让人惊讶地消息传到了他耳朵里,刘基死了!这个惊天霹雳让他一时间,不知所措。他思虑半天,急忙去煎熬间找药渣,可是哪里还有什么药渣。祖父现在又没有回南京,他只好去找张兴祖问个明白。
“周院判,我请问刘基大人真的去世了?”父亲慌张地问道。
“是啊!真是叫人扼腕痛惜啊!刘基大人太可惜了!”周兴祖叹息道。
“可是,那天我们两个人号脉的时候,他并没有病入膏肓的迹象啊!不至于吃了几副药就一命呜呼了吧?”父亲满怀疑问地看着周兴祖。
“罗御医,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你是怀疑我下毒了吗?你别忘了,药方可是你开的,说责任的话,你可是首要责任!”周兴祖生气地说道。
“大人误会了,我不是追究大人,我只是不明白,我开的药方不假,您可是在我走之后,下的药啊!要是有什么问题,您肯定也不能随便同意吧?”父亲义正言辞地补充道。
“这个不假,但是我只是代劳啊!我还是按照你的方子出的药,没有太多的关注啊!”周兴祖反驳道。
“那请问大人,药渣现在何处呢?按照规矩一周之内,药渣是不能丢弃的。”父亲接着说。
“药是太医院出的,但是煎熬的时候,我也不在场,我回来的时候,已经煎好。然后我同胡丞相派来的人一块送到了刘府。”周兴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胡惟庸!一种不祥的预感,直接涌上父亲的心头!他们太医虽说不参与政事,但是也是知道的,胡惟庸跟刘基那是相当的不对付。现在刘基又是在这种情况下死的有点蹊跷,怎么能不叫太医院议论纷纷呢!
父亲旋即去找张铭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张铭九也是感到惋惜。但是这件事,他不愿意掺和,因为现在的胡惟庸,势力熏天又广布耳目,这事确实是麻烦的很。
“文安,你如果真想查的话,就只有一个地方。”张铭九轻声说道。
“张伯,你是说刘府?”父亲立马意识到,赶忙问。
张铭九点点头,然后就叫父亲走了。
父亲直奔刘府而去。
此时的刘府,已经是素裹满院,庭棚丧幡都安置好了。父亲来到灵前案几祭拜,然后将刘基的儿子刘琏叫到一边。
“敢问,刘大人,几时殁的?”父亲问道。
“昨日寅时,家父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大量吐血,没多久就去世了。”刘琏抽搐着说道。
“请问太医院的药,一共吃了几副呢?”父亲又问道。
“只吃了一副!”刘琏连忙补充道。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刘基不可能因为吃了一副调理肠炎的药,就撒手人寰的。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请问,药是不是都喝完了?有没有剩下的,药汤或者盛药的碗具呢?”父亲焦急地问道。
“是宫里直接煎好带来的,用罐装过来的,罐还在厨房放着,我这就去给大人取来。”说着刘琏就直奔厨房。
不一会,那只装药的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