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稍稍推了推。
李承乾恍惚地睁开眼,目光扫视四下,朝班众人都看向了自己,舅舅正在悄悄地挤了挤眉。
李世民板着脸,这小子难道是又睡着了?
李承乾站出来,道:“儿臣附议。”
“朕说什么了?伱附议……”
“儿臣觉得可以先派出使者,使者去了之后斥责高句丽王,再请高句丽王来长安面见父皇,觐见天可汗,若他来了且认错态度诚恳,便将他留下来,若他还以高句丽王自居,将人拿下。”
温彦博面向太子,问道:“若不来呢?”
李承乾温和地笑着道:“当然是征讨之。”
朝臣多是点头,赞同太子的说话。
岑文本与褚遂良站出朝班朗声道:“臣附议。”
长孙无忌也站出朝班,道:“臣附议。”
众人躬身道:“臣等附议。”
温彦博的态度好了不少,缓缓转头看向这个太子,拄着拐杖闭上眼,呼吸也平顺了不少。
“礼部!”
听到陛下话语,李百药站出朝班,道:“陛下。”
李世民沉声道:“礼部选定使者,前往辽东。”
李百药朗声道:“臣领命。”
温老先生是主张东征的,郑公的主张则是眼下不是东征的时机。
折中一番,就像太子说的,先派出使者看看高句丽的态度,从中还能做一些文章,师出有名。
李承乾向老先生行礼。
温彦博垂下眼神,稍稍一弯腰行礼。
颜勤礼笑着作揖。
众人走回了朝班,大朝会又进入了正常的流程。
李承乾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保持着静默的状态。
一直到了晌午都过去了三刻,李承乾感受到肚中的饿意。
直到一声退朝,这才长出一口气。
早朝结束,开朝第一天众人都很忙,东宫也不见客人来用饭。
在崇文殿前,始终放着一张躺椅,太子经常会来这里午休,这张躺椅便一直放在这里。
李渊好奇道:“听说你父皇将温彦博与颜勤礼安排在了你的门下。”
李承乾道:“是呀。”
李渊坐在一旁吃着枣子,道:“当年朕还在位,温彦博与一个叫狄孝绪的年轻人,一起来投效朕,都安排在了东宫门下。”
“狄孝绪?”
“嗯。”李渊想着当年的事情,笑了笑接着道:“你父皇将他安排在了汴州,他还有个儿子朕见过,现在应该也年过三十了吧,当年的东宫旧人留下了不少,你父皇还重用了魏征,今年大朝会他们应该也都回来奏报了。”
听着爷爷的话语,李承乾睡意沉沉。
睡了一个时辰,李承乾从躺椅上坐起身,伸了一个腰,见爷爷还在一旁的躺椅上睡着,呼噜声时起时伏。
回到东宫,弟弟妹妹还在各自的屋内午休。
宁儿细心地把朝服挂在衣架上,又给殿下换上一件较为轻便的外衣。
小福用纸张包着两张饼,道:“殿下随身带上,免得下午就饿了。”
“嗯。”李承乾接过饼,放入怀中,饼是刚出炉的,中午做的饼放在炉子里,用小火一直留到现在。
随后两人在东宫门前送别殿下。
小福的心情很好,对她来说东宫的殿下们能够吃好喝好,就是她最满意的事,太子只要出门,她就一定会准备些干粮,以免殿下肚子饿了。
因此殿下但凡出门在外,也几乎不用去外面的酒肆用饭。
长安内,狄知逊领着儿子狄仁杰在长安走着,从汴州来到长安,狄仁杰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
“爹,长安城好多人啊。”六岁的狄仁杰张望四下。
“仁杰,不要张望。”
“嗯。”狄仁杰应声,目光还是四下地看着,明亮的眼神倒映着朱雀大街上的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