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今天早朝不能监理朝政了,朝中权力又会全部回到了父皇手里。
小福站在一旁,如果这个时候还有朝臣要与殿下一起用饭,她再去锅里捞一些面条出来。
“皇叔?”
“嗯?”
“潼关修建得如何了?”
李孝恭吃完面条擦了擦嘴道:“很顺利,又不是多大的工事。”
李绩点头道:“其实早在十年前就看出来黄河水位变化,没想到如今又出现了一条路,竟然可以绕过函谷关,如此一来潼关就极为重要了。”
李孝恭不住点头,将碗筷放在一旁,舒服地拍了拍有些发福的肚子,打了一个饱嗝后,道:“痛快。”
李绩咬了一口葱,又将剩余的面条吃完,再将剩下的半截大葱全部吃下。
李承乾收拾了一番,便要一起去早朝。
一路上,李孝恭问道:“老夫听说关中各县将许敬宗弹劾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各县作风彪悍惯了,不过都已安排好了。”
大唐的朝堂与民风有关,大唐的民风是朴实且彪悍的。
因此现在的大唐还是很务实的,身为一县县丞也好,身为京兆府的官吏也好,你要是对其中一县厚此薄彼,难免会被弹劾。
“孤觉得切实了解各县情况,了解各县的需求,这项工作应该持之以恒。”
李孝恭道:“老夫不懂这些,还以为东宫被欺负了,当时要不是懋功拦着,老夫早就驾马杀回长安。”
李绩尴尬一笑。
走到太极殿前,李承乾又道:“让皇叔挂念了。”
李孝恭叹息一声,走向了朝班上自己的位置,又与一众许久未见的好友们纷纷问好。
此刻太极殿内,群臣已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李承乾从文武两列朝臣之间走过,见有不少目光看着自己,也在小声议论。
来到自己的位置上,今天要等父皇来了才能开朝,又看向一旁的李泰,李承乾问道:“他们都在议论什么?”
李泰讶异道:“皇兄不知道吗?”
李承乾愕然,又问道:“孤应该知道什么?”
“因皇兄的一封书信,吐蕃大相禄东赞退兵了,西域于阗的使者就跪在朱雀门前,感谢皇兄出手相助。”
李承乾蹙眉道:“孤还真不知道。”
李泰的胖脸挂着一些气馁之色,低声道:“他们都在说皇兄一封书信就能让吐蕃人退兵,东宫太子的情面当真可抵千军万马。”
李承乾又看一旁,道:“你知道这事吗?”
李恪重重点头道:“现在知道了。”
双手揣在袖子里,李承乾面带凝重之色,太极殿内的文武大臣还在议论。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大殿之内终于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走到皇位前坐下,看着满朝文武躬身行礼。
李绩站出朝班,开始禀报着这一次潼关修缮的事宜,汇报着黄河的状况。
因为黄河的水位下降,函谷关的战略地位没有这么重要了,而关中最重要的关隘后移,现在的潼关反倒会在之后几百年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承乾站在一旁,听着朝中各部轮流向皇帝禀报事宜。
呈报时间最长的便是今年夏收的情况,关中又是丰收的一年。
魏征站出朝班,汇报着这一次吐蕃人从于阗退兵的事。
一次又一次,吐蕃都想要向大唐展示一番它的肌肉,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战大唐皇帝那敏感的高压线。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站在下方的太子,他就站在兄弟三人最前方,此刻揣手而立,闭着眼一动不动犹如木雕,也不知道这个儿子在想什么。
都说天可汗号令四方,现在儿子一封书信就能让吐蕃人退兵,救了危难关头的于阗。
虽说于阗很弱小,在西域也不如当年这么风光了。
要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