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吃饭的架势,跟咱,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太监递过来第二碗,太祖皇帝接了过去也是一样动作。
其实这事儿林安私底下自己暗自研究过,太祖皇帝起于微末,本身虽然是太湖南方人,但是前莽末年时受天灾人祸,逃难避灾到了西北。
之后在西北生活了十来年,直到前莽末年黄花义军起事,才跟着一起造反。
那个时候的太祖皇帝,已经长大成人,且与先慈圣贤德皇后两情相悦,只是还没拜堂成亲而已。
后来太祖皇帝先是跟随义军南征北战,义军遭逢大败,各路逃散之后,又转战新南,东南。
最后还是在太湖老家立稳了脚跟,一步步的发展壮大,最终推翻整个前莽暴政。
大周太祖皇帝一身的经历,其实和林安前世历史上的大明洪武皇帝十分相似。
不同点在于,大周太祖皇帝前半生的征战更加的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他既没有为了保存实力,向前莽和其他义军强势势力交过降表,也没有为了顺理成章的登上大为,而暗中差人害死以前跟随的义军首领后辈子嗣。
大周太祖皇帝的一生,林安几乎可以用“堂堂正正,威武不屈”来形容。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周太祖皇帝,就要比大明洪武皇帝来得更加光明磊落,更加英雄豪杰。
只是双方在实际面临的处境,和长远角度考虑的境遇不同而已。
当初大周太祖皇帝起义跟随的义军首领,在与前莽朝廷大军决战时兵败,三族都被前莽朝廷夷灭了干净,连一个后裔血脉都没留下。
偏安南方,积蓄实力时,大周太祖皇帝也没有直面过前莽和其他义军的威胁。
虽然小有征战,但在正面上没有像大明洪武皇帝那样,面临生死抉择的困难时候,所以他也不需要向其他义军将帅,或者是前莽朝廷修什么降表。
最终能取得天下,也是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加上大周上下将士英勇作战,天下民心所向的结果。
林安了解这一切,就是为了更加清晰的摸头太祖皇帝的性子和习惯。
其中关于太祖皇帝流落西北,和先慈圣贤德皇后名传天下的爱情故事等等,他研究得尤为细致。
关于太祖皇帝吃饭时的西北习惯,便是从这些研究里面综合分析判断得来的。
大周西北,和大明西北,民风民俗基本一致。
林安脑子里清晰的记得,前世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面演的,那些西北千年老农留下来的传承,就是这么喝的米粥。
从太祖皇帝的反应来看,他的钻研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