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含笑断腕!”这是香江《大公报》的头条新闻标题。
标题的意思很显然,英资财团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大,远远超出了怡和集团的实际价值,很显然成为了一条又肥又大的水鱼。
而苏城虽然失去怡和集团了,可置地集团的控股权却是保留着,且赚取了一百多亿港元的巨额利润,很显然苏城的这笔交易,是既明智,又划算的。
这场轰轰烈烈的怡和集团争夺战,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最终以这样的结局落下帷幕。
英资财团对英资企业的落幕显得如此的不甘心,这一笔交易,不过是英资财团打肿脸充大胖子的行为罢了。
在完成交易之后,这件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因为,英资财团那边还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利用置地集团与怡和集团相互持有的股份作为交换。
这些英资财团,害怕苏城还会利用置地集团控制的怡和集团股份,再次暗中想办法控制怡和集团。
毕竟,如今虽然把怡和集团的控股权拿回来了,可股份分布在几十个投资者的手中。
一旦一部分人想要把股份暗中卖给苏城,那他们岂不是功亏一篑了?
此前,虽然苏城利用自己是绝对控股股东的身份,从怡和集团和置地集团那边收购了各自持有对方的股份,将苏城自身的股份提高到499。
即使这样,怡和集团和置地集团相互之间都还有不少对方的股份。
所以,为了绝了苏城再次控股怡和集团的念头,他们便想出了这个办法。
可以说,这些英资财团是真的怕了苏城了。
对此,苏城也非常痛快的答应了,至于股份如何置换,经过商量之后,在大家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最终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价格。
简单地说,股票置换,多出的股份,就拿钱来补。
此时交易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最终大家达成一致。
苏城全程让马世明负责此事的谈判,当然了,谈判最终的成交价格,也是苏城认可的。
至此,怡和集团手中,再也没有任何的置地集团股权。
而置地集团手中,也再也没有任何的怡和集团股权。
这两家集团,从此以后,双方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置换回来之后的股份,被置地集团抛售到二级市场,给置地集团带回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足以让置地集团应对此次的房地产危机事件了。
此外,置地集团的股票,还遭到了大量英资财团的抛售。
在他们看来,置地集团已经不再是英资企业了,继续持有,有太多的不定性因素,还不如趁着如今置地集团的股价比较高时抛售。
而苏城也乐得看着这一幕。
于是,没过多久,置地集团的股东,大多变成了华人。
不少华人商界大佬,都趁机接手了这些英资股东的置地股票,如李加诚、包裕刚、郑玉彤等等,他们或多或少地持有了一部分的置地集团股票。
苏城对此并不在乎。
他本身就没有将置地集团私有化的想法。
如今持有499的股份,已经令他非常满意了,他的这个股份,也不可能还有任何人能从他手中抢走置地集团的控股权。
也就是说,在他对置地集团控股之后,置地集团其他股东是谁,他并不是很在乎。
当然了,他还是更乐意这些股东都变成华人的,与华人打交道总比与英国人打交道更好些。
在彻底解决怡和集团与置地集团的事情之后,置地集团已经完全归于苏城管理了。
于是,苏城在将军澳总部基地划分了一部分区域交给置地集团,成为它的集团总部。
虽然苏城对置地集团并没有完全百分百私有化,但是已经是控股企业了,相当于这家企业也属于他的了,将它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