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7章 老乡(2 / 3)

有商屯的协助接收自己招的工人,

“这个牌子挂到脖子上,一定要随身携带,在岛上随时可能要检查的,这就是你们的身份凭证,没有这凭证,被巡逻队查到有可能被扔进牢里,”

李猪儿拿到牌子,挂到了自己脖子上。

有一名皂衣衙役把他带到另一处,

“李猪儿,”

“到!”

“你已分配到新安屯,”

新安屯在安平北边,临着流求第四大河的曾文溪,这一屯的人,基本上都是从江东来的,同一地域的人安置在一起,也是便于生活也便于管理,毕竟这年头许多人除了家乡方言,其它话既不会说也听不懂,

武怀玉在流求也是大力推行官话,可不同地方不仅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也很大不同,尽量同一地划分一起,还是要便利的多。

背着自己的铺盖卷跟着一同被安置到新安屯的人,在那里等了一会,

便有新安屯的屯长,还有新安屯的联防队长,带着一小队村联防队员来带他们回去。

码头上,各个村屯的人来接了安排到自己屯的新人,

夏日的阳光很热辣,

大家步行离开,

李猪儿是个待处决的死囚,本来要押赴长安秋后处决,如今幸运来了流求,他倒是很珍惜这个机会。

他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恶人,只是之前跟人争斗过失杀人。

离开喧闹的码头,慢慢远离了流州城,走在乡间田野,变的宁静许多。

乡路两边,都是成田的田地,有成片的水稻田,也有许多地种的是红薯、甘蔗,这个季节地里活很多,能看到许多百姓在地里忙碌。

绿油油的田野中,散落着一些村落。

“这些村屯都是今年新移来的,有些是跟你们一样的移民屯庄,有些则是贵族豪强的庄园,也有一些是大商号的商屯庄子,”

走了几十里地,太阳底下走出了一身汗,前面出现了一条大河,就在河南岸附近有一个村子。

有篱笆围着,

里面一座座的干栏建筑,人字形茅草屋顶,高出地面的底架,人住二层,一层可养牲畜或放杂物,一楼的架空,可以有效的防潮。

村口,有人当值守门。

村长远远打了招呼,守门的人笑道,“又来新人了,都哪来的?”

“衢州、睦州、歙州那边的,”

“浙西的啊,咱们屯子里不少浙西的老乡呢,有没有我老家婺州的,有义乌的吗?”

“还真有一个,李猪儿,你是义乌的吧?”村长道。

李猪儿点头,大声回道,“村长,我老家义乌,就在县城外的东阳江边,”

“哎呀,义乌老乡啊,我家是东阳江南岸的南江边大坑村的,你呢?”当值守门的那人,大约三十岁左右,对李猪儿这个老乡很热情,说起了家乡话。

“我家在东阳江北岸,上岩寺下的山塘村。”

“上岩寺我知道,我以前去过那里,倒是没去过山塘村,想不到在这里还能遇到家乡人,咱们村屯大多是浙江一带来的,婺州的有几个,但是金华和兰溪的,咱义乌的就我一个,现在终于又来一个。”

说着,他打量着李猪儿,看着他也就二十许,“他乡遇故知,这可是缘份,以后咱们多亲近。”

“对了,我姓王,以前都叫我王大,来了这后取了个大号,王良玉。”

“王哥好,我叫李猪儿,”

村长笑道,“先进村吧,等安顿好了,以后有的是时间。”

衙门早就安排好了,村里也在很早前就接到通知,要安置一批新人。

这批人一来,就有地方住。

虽是比较简陋的茅草顶干栏小屋,可起码有现成的住。

“这些小屋是村里的,你们先住着,等安顿好后,等闲时自己再请人盖房子,”

分田分宅园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