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大明第一贡生>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兵部左侍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兵部左侍郎(2 / 4)

军功在身,但以其为官时日尚短,且在治理部堂之事上毫无建树和功劳,甚至无观政于六部的经验,以此便要升他为兵部左侍郎,难免会令朝中人心动荡。”

朱祐樘道:“你所说的动荡,是说人心不服是吗?”

闵珪咬了咬牙,举起笏板道:“正是。”

不服是真的不服,倒不是说不服张周的功劳,而是不服于一个新科进士,入朝不过半年时间,就已经当上兵部左侍郎,还加了那么多的官衔。

刑部尚书白昂也走出来道:“陛下,以其军功加以爵位,本无可厚非,但以其军中之功而升部堂之事,则并无先例可循。”

这意思是,他得多大的功,拿多大的爵,我们没什么意见。

无论是开国,还是后来靖难、边事,有功将领或者官员得爵,都已有先例,光是文官得爵就有王骥和王越二人。

朱祐樘道:“没有先例?先前靖远侯得爵,又因夺门之功而兼理兵部尚书事,诸位卿家不会对此没印象吧?”

这就提到王骥,当初以兵部尚书南征北讨而得爵,以靖远伯而告老,纵情于声色犬马,实则是明哲保身,后来因为夺门之变有功,以靖远伯的爵位兼兵部尚书,等于是在于谦被杀之后,石璞被调在外,由王骥出来主持兵部。

但很快王骥便主动交出权力,算是完成过渡便功成身退。

权宜之计的事,被朱祐樘拿来当先例说,却也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朱祐樘这大概就在提醒在场大臣,朕没让秉宽直接以莱国公来当兵部尚书,都算是给你们面子了,你们再哔哔,信不信朕跟你们撕破脸?

……

……

朝堂上,一时陷入到僵局。

皇帝似在生气,而大臣心中有所不满,但又对皇帝所拿出的例证没法反驳,也因为张周的军功的确不太好驳斥,有功就是有功,皇帝不给赐爵,直接要给兵部左侍郎的职位,说不合理也不合理,说合理也没太大毛病。

就是个看皇帝心情的事。

现在皇帝就是想力挺张周……他们有什么办法?

在场最为尴尬的,是兵部左侍郎王宗彝。

他从当上兵部侍郎开始,就一直活在张周和王越的阴影里,连兵部尚书马文升对张周和王越都没什么好办法,就更别说是他了。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以张周为兵部左侍郎,尚可。但他既不理部堂之事,不知以何人来理?以其兼兵部事,着手于翰林院事,为妥。”

意思是。

兵部左侍郎就兵部左侍郎吧,我们不反对了,但问题是他这个左侍郎最好就是个兼职,陛下不是说让他继续在翰林院当侍读学士,给太子上课?那就以那个为他的正职。

朱祐樘一听就有点上火。

如果是个兼职,还用他兼兵部左侍郎?西北的时候就兼上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了!

回朝给他个左侍郎,当然是让他当正牌的。

侍读学士是正职的,太常寺卿也是正职的,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同样是正职,而且兵部左侍郎也一定是正职!朕跟你们说的,就是既要也要,否则还跟你们说什么?

朱祐樘道:“刘阁老莫不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是吗?”

刘健道:“陛下,老臣不解其意,既以其为兵部左侍郎,何以不由他来打理兵部部堂事?”

大明的规则,各部的主要部堂事务,都是由左侍郎来负责的,尚书更多是一种统筹全局的作用,大事问尚书,小事基本由左侍郎就做主了,侍郎分左右,也是要跟个主次。

朱祐樘先前毕竟已经明言,不用张周来打理兵部的部堂事,所以刘健才会提出,以其为兼职。

朱祐樘冷冷道:“朕只是顾念他,他无法常驻于兵部公廨之内,才会将部堂事移交于他人,并不代表他不能胜此任。且以其在各边镇的威望,由其来协调和统筹,是为最佳人选!至于兵部左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