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三十一章 打个措手不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一章 打个措手不及(2 / 5)

支持这种畏畏缩缩的战法?若九边各处以此为仿效,那各道的御史还如何参劾将士的畏滞不前?”

一番话说得也算是掷地有声。

显然这些当文官的,就算名义上是一伙的,但内部派系还是很多的,就算是刘健、李东阳和马文升这些人,照样会被下面的人所质疑。

在弘治年间,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皇帝给了言官充分自主的进谏权力,谁觉得哪件事不爽,就可以直言上奏。

兵部被质疑,作为尚书的马文升不能装哑巴,他走出来道:“辽东地势特殊,尤其是关、宁、锦等处,若轻兵冒进,便有违在这几处设置城关驻守的战略,此番朵颜三卫也无意与大明在城关之下交战,只以掠夺为先。地方官民都已退守城塞之内,有何必要一定要在城外决战,扬狄夷骑兵之所长?”

马文升的话,也让在场文官很不适应。

以往都是文官一直争着要出兵,对于那些不敢出兵的都会各种奚落和参劾,比如说之前在延绥没有出兵跟达延汗交兵的成国公朱辅,就被言官各种参劾。

结果换到朱凤身上……

连马文升和刘健都觉得守在城关里挺好?!

难怪陛下说辽东军备荒驰,感情还真是那么回事。

……

……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不必再争了。”

文官内部都在战与不战方面起了争执,皇帝的话,算是出来当定海神针的。

众大臣做出恭敬聆听的姿态。

“朕派安边伯前往宁远驻防,是为防朵颜有不臣犯境之举,如今正好被言中,从山海关等处,其实都已有调度,若时机恰当,与朵颜于城关之外交战也无不可!”

皇帝的意思。

战或者不战,你们别废话了,还是看前线的形势来定吧。

而且朕现在不想听你们的,就想听秉宽老弟的。

你们说得再有理,但凡跟秉宽老弟所说的观点不同,朕也不会采纳。

就是这么直接……你们不服?

下次你们也先把狄夷犯境的方向和时间都能提前预料出来,朕听你们的也无妨。

“张周!”朱祐樘突然道一句。

张周从文官之后走出来:“臣在。”

朱祐樘看到张周在,心神也好像定下来,点点头道:“对于宁远之战,你有何观点?”

来了来了。

很多人想。

皇帝憋了这么半天,其实就是想问张秉宽的意见,至于先前所说的都只是铺垫,甚至连参考价值都没有吧?

张周朗声道:“臣认为,朵颜三卫既敢来,则不能令其扬长而去,否则有损于大明军威。但也不可轻易调度旁处兵马,为宁锦等处凭添事端。”

此话一出。

普通的文官听了很舒服。

但刘健和马文升等人听在耳中,心里都在想,你小子是故意这么说的吧?

也是在故意跟我们唱反调?

朱祐樘点头道:“宁远战事,不过跟之前几次狄夷寇边一样,若非先前朕提前做了布置,可等到战事有结果再报也不迟。朝廷也无须对此过分担忧。诸位卿家,把心先放回去,还是那句话,等有结果再说。”

……

……

皇帝没有苛求朱凤一定能取得什么大捷。

也是他自己想明白,用朱凤这些人,有点功绩就能大书特书,至于大捷……还是留给王越这些久经战阵的老将吧。

派朱凤和张延龄去宁远,还是太冒失了啊。

现在难得文官也没过多苛求,他也算是“见好就收”,他也不想让张周过多跟文官交恶,所以当张周表达了一个听起来很强硬的观点之后,他适时就给叫停。

朝议结束。

张周不出意外,又跟这些文官不是同路,直接要往乾清宫去。

而当皇帝和张周他们刚走,一群人又把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