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试三场考试,以第一场的四书文大题为重,在最后录取中所占权重最高。
而三道四书文大题,又以《论语》和《孟子》题为重,这两道题,张周都觉得像是李东阳所出,那程敏政其实在这次会试的两个主考中,已处于很弱势的一边,这对程敏政来说并不是好事。
同为主考,程敏政没有占据出题的主动权,在最重要的两道题上,都是由李东阳来出。
可回头那些小题一旦出得有偏颇,有心人便会针对于他……
光是从这两道题,即便还不论五经题目,以及后两场要出的题目,尤其是第三场的策问,张周就能感受到,程敏政卷入鬻题的可能性仍旧非常之大。
主因还是在于程敏政学问高名声大,却没有融入官场核心圈子。
光看这么一次出题,重要的题目都由李东阳来出,而他只负责出一些边角料一般的小题,就能体现出这一点。
四书文第三题。
《中庸》题目:“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题目,张周一看就知道是程敏政风格。
讲“智慧,仁爱,勇敢”,再讲什么诚实专一,并论述以此为美德……
大概只有程敏政这种乐天派,没事喜欢研究学问的,才会在会试中出题让人去论述怎样达到美德的标准,李东阳这种职业政客才懒得去理会这种事。
乍一看,第二题《孟子》题是偏题。
但仔细看,这种题目……才叫没营养。
估计以程敏政取仕标准所取的,都是唐寅那种只重经义理解,对于治国和论朝廷大事则完全不在行的书生。
这就如第一题《论语》题中所论述的,光会读书,把学问研究再透彻,你也不会做官,当不了治世的良材。
张周很想说。
你程敏政真是个书呆子!
……
……
五经题。
张周的本经是《尚书》,而本身在科举之中,选《诗经》为本经的考生其实是最多的,但其实差别也不大。
各人的本经都不同,以至于所回答的题目都不一样,五经写出来的论述方向也不同,使得想从五经考题中进行学问高低的区分,其实很难。
有人考的是A卷,有人考的是B卷,就算是有标准得分系统,能说考A卷得分高的人,一定比B卷得分低的人学问高?
更何况……
经义考的人就是文章,也就是写作文。
除非差别真的很大,不然最后五经文的评分,还是要看阅卷官的喜好。
张周从五经文的考题中,发现了大量程敏政出题的风格,也就是讲治学而不讲治国,偶尔提到治国也是笼统去提什么仁义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治国良材之标准……看起来就很偏颇。
四书五经的题目。
张周纵观下来,发现其中能涉及到鬻题的,应该没有。
或者说……程敏政还没资格。
除非是有人在考试结束之后便诬陷,说有人在考试前,已拿相应的题目去外面传扬有关这是考题,还要正好卡在点子上,出题人是程敏政不可,这对考生分析李东阳和程敏政的行事方式,还有他们在朝的地位,也有很高的要求。
张周这样属于穿越者,等于是带着历史人物总结过来的人,对李东阳和程敏政分析起来是很容易的。
可贡院里多数的考生,都属于“当局者迷”,在普通人眼中,李东阳是阁老,程敏政还是翰林学士,凭什么就认为有些题目是阁老能出的,而不是翰林学士能出的?甚至多数人在心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