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北方边境不需要再大量驻军了。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辽国打交道,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打打杀杀了,以前那些将领们虽然能征善战,但是已经不合时宜了。赵恒于是考虑安排别的官员出任边境诸州知州,大臣们拟订了十二个人选,供赵恒挑选。
这十二名备选官员多才多艺,有的会唱歌,有的会跳舞。赵恒让他们依次展现自己的才艺,然后综合打分,得分高者优先安排工作。毕士安举荐李允则出任雄州知州,老板,李允则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我举荐他出任雄州知州。他五十出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而且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不像有的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做雄州知州,我非常放心。赵恒满脸的不可思议,提出了质疑。阿安,这次比试的宗旨是公开公平公正,优秀者录取。你向来公正无私,不拉帮结派,怎么走起后门来了,难道你和李家是邻居,所以帮着李允则说话?毕士安摇头说道,我们两家不是邻居,从前你们赵家和李家才是邻居。
原来赵匡胤称帝之前和李家是邻居,而且关系不错。李允则的叔叔李谦升和赵匡胤称兄道弟,少不经事的时候经常一起喝酒赌钱。李允则不祖母阎氏非常喜欢赵匡胤,赵匡胤小时候调皮捣蛋,到处闯祸,经常挨打,每到这个时候,总是阎氏出面解围。后来赵匡胤建立宋朝,经常把阎氏接进皇宫,陪杜太后说话。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有赵家这个好邻居,李家人自是官运亨通。看到这里,不禁暗自叹息,我们怎么遇不到这样的好邻居呢?有这么大的靠山提携一下,荣华富贵,不在话下。但是李允则做官,凭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不是凭和赵家亲密的关系。
李允则出生于公元953年,字垂范,走的不是读书考试的路子,而是以荫补进入的仕途。他做过很多地方官,始终廉洁奉公,造福一方。赵恒和他谈了几次之后,于是任命为雄州知州。
李允则来到雄州,眼见从前的防御工事都荒废了,炮楼里的机关枪拆了,碉堡附近的地雷挖了。他备战意识特别强,心中在想,现在的防御工事形同虚设,万一辽军杀来,岂不是坐以待毙?但是《澶渊之盟》文件上明文规定,两国边境上的城池以及防御工事,壕沟堡垒等等,都要维持现状。建好的就这样放着,正在修建的统统停工,不要再继续修建。更不能新建防御工事,以及开掘河道。
边境上的局势错综复杂,说不定辽国那一天背信弃义,撕毁合约,发动突然袭击。李允则千方百计想强化雄州的防御工事,以防不测。
当时雄州城北有座瓮城,李允则想把瓮城和主城连为一体,但是一旦动工,辽国势必会发现,肯定会指责自己破坏合约,陷入被动。经过精心准备,自编自导了一出好戏。他先在城北修建了一座东岳庙,然后拿出百两黄金做为供器。与此同时,大张旗鼓的在新闻、各大报刊上、网络上进行宣传。百姓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纷纷献出金银以做功德。过了一段时间,李允则秘密撤走了金银,做的神不知鬼不觉。然后声称金银被盗,并且一口认定,盗贼来自辽国。三次移文辽国,交出盗贼,而且嗓门一次比一次大。你们辽国人越境偷走了东岳寺的金银,快把盗贼交出来。
辽国到处搜捕盗贼,警察加班加点,但是始终没有任何线索。因为李允则秘密撤走了金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盗贼,辽国自然抓不到盗贼。面对李允则的时候,不免有一点理亏。这个盗贼逃到那里去了呢?不要让我们抓住他,否则将他碎尸万段,剁成肉酱。
李允则趁着这个劲头,趁热打铁,修筑城墙,对外宣称是维护东岳庙。终于如愿以偿,把主城和瓮城连为了一体。耶律隆绪知道这件事之后,和宰相张俭商量。老张同志,李允则修筑城墙,违反了合约,我们是不是应该严厉谴责抗议,或者干脆出兵。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