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在人类的长河中流逝,而往事的记忆却不会轻易消失;
每一段缘,都伴随着一支人生的小插曲,或映照喜怒哀乐,或留下点点回忆。当岁月逝去,昔日的刻骨铭心已变为淡淡惆怅,人物和景象也已褪色,只留下模糊的影子在心版上流过,唯真情却永世难忘。
通扬运河远古至今,它不但哺育了这方水土的代代子孙,而且还孕育了多少痴情儿女的情深意长。
通扬运河边有一个小镇平潮镇,镇虽小,但却有意义不凡之来历。
平潮旧时地濒长江,水患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万历二年夏秋之交,江湖泛滥,平潮附近一片汪洋,一棵十米巨杏竟作了栓系江船之缆用。明崇祯元年七、八月间,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沿江田地皆被江潮席卷,居民临时东迁七里。其余小灾,不胜枚举。平潮镇西街曾有“安澜门”(在今派出所西首,1970年拆除了),即由单家店居民所建,意为江涛巨澜至此便可平息。人们从平息江潮的祈愿出发,将单家店称作平潮。
平潮一称得官方承认,是在清道光年间。当时,单家店人要在纵贯本镇的运盐河(即今通扬运河)上筑一座石桥,能站在桥上遥望白蒲。而白蒲人认为此桥建后将破坏白蒲风水,故与单家店人打官司。单家店和白蒲皆是书宦之乡,通州官平翰亲自出面调停,使风潮得以平息。平翰特作《翔风桥记》,既取民间祈求之愿,又记风潮平息之事,遂正式将单家店改名为“平潮”,沿用至今。
距镇不到两公里处有个村子,村子起名“李家逮里”。它的名字由来只因有一户姓李的人家,虽称不上富甲一方,但也是平潮镇边唯一的一户殷实人家。李家以做棉纱,坯布生意从而发家。户主精明能干,生意面布很广。他深知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于是他将做生意挣来的钱拿出一部分用于置办田地,扩大庄园,久而久之,田地越置越多,越圈越大,使之方圆十来里都是李家的地盘。
主人姓李名博涵,以田地地界作为分界线,从而顺其自然的就有了“李家逮里”的由来。
进入逮里由远而近,一座青砖黑瓦四合大院呈现在眼前。几棵银杏大树枝繁茂盛,枝干十分挺拔;树干分成许多树杈,树杈上又分出许多小枝,就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展现着风采。
一对石狮蹲在南屋中间过堂厅门口两旁,其威严的神态仿佛是在告戒不法者,此乃神圣之地不容侵犯。整个四合院的设计理念,由来于主人采用了杭州的一个商户好友家的宅院理念设计建造。
南屋的东房间是会客室,西房间是客房。
穿过厅堂进入院内,院内中央是一块花圃,这里花卉繁多,花香四溢。有桃花,茶花,还有娇艳绝伦的牡丹花;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迎着一条蜿蜒的鹅卵石与石板镶嵌的小道,坐北朝南的是李家的正堂屋,也是李家灵魂所在。
一副观音轴像高挂堂屋后墙正中;金灿灿的香炉敦实的摆在香案台上面。缕缕青烟在轴像前袅袅升起,使整个堂屋平添了几分肃静与安宁。
由堂屋东间家什布置看出,这里是李博涵先生夫妇的卧房;一张衣橱、一张斗柜错落有致的并排摆放。一张红木雕花挑檐床上竹席油光可鉴。
西房间则是先生的书房。先生自小熟读四书五经,书橱内古今书籍摆放整齐。先生不但精通四书,同时也非常喜欢书法,一手毛笔字钢中有柔。书桌台上摆有一只名贵砚台,各种型号的上等毛笔整齐的挂在笔架上。
西厢房的构造有些不同,由南至北有六间房间组成。先生生有两儿两女,南边三间则分别是老二,老三,小四的卧房。
整个四合大院的经典之处则在东厢房;东厢房构造雅致脱俗,一条长长的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