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科幻灵异>朱元璋:大孙,求你登基吧> 第221章 亏大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1章 亏大了(3 / 6)

记载:

北逐元人之扰边者,至鸦寒山还,调燕山左护卫。从燕王出塞,至黑松林。

此战之后,张玉因功被调任燕山左后卫,从此,归于燕王朱棣麾下。张玉在朱棣麾下很快展现了自己和其他将领的不同。经过黑松林之战和征讨野人诸部,张玉的能力得到了朱棣的认可。史载:

以骁果善谋画为王所亲任。

张玉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出谋划策,和他并列的另一位战将朱能则更擅长拼杀,《明史·朱能传》中如此概括他们二人:

(朱能)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张玉善谋,帝倚为左右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能在燕王的亲信中年龄最小,却最骁勇,他和张玉二人,一个善战,一个善谋,是朱棣最倚重的两位将领。

在朱元章的众皇子中,燕王朱棣的能力较为突出。而且,早年间朱棣曾跟随徐达出塞,对治军方面颇有心得。朱棣最擅长的就是和军中将领打成一片,视将士们如手足,这就是他麾下将士们愿意追随他的重要原因。

张玉从洪武二十四年调任燕山左后卫,到靖难之役之前,他在朱棣麾下一共待了7年时间,远不如他在北元的时间长。朱棣当年为了让张玉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不仅待张玉如兄弟,还仅纳了张玉的女儿为侧妃。朱棣的王妃徐氏(徐达之女)经常派人给张玉的妻子和儿子送去关怀。这样的待遇,是张玉在北元所不曾有过的,张玉焉能不被朱棣折服?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曾回忆朱棣评价张玉的一段话:

张玉识见谋略,卓然老成,非诸侯所及,且端方有匡直之益,诚难得也。

可见,在朱棣的心目中,张玉“非诸侯所及”,且为人端方,是非常难得的将才。

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朱棣能在众多将校中看出张玉之才,并用心思去拉拢他为己所用,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二、藩王起兵众将戮力,张玉骁勇连败两将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章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身后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亲信极力怂恿朝廷削藩,而年轻气盛的朱允炆也不愿看到藩王势大,所以,在朱元章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朱允炆派李景隆突袭了周王朱橚的府邸,将朱橚及其儿子贬为庶人。

《明史·本纪第五》记载:

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

意思是,建文帝从一开始就忌惮燕王,之所以先削周王,就是因为周王朱橚是燕王的同母弟,想借此来剪掉燕王的羽翼。

所以,周王被削之后,燕王麾下的将士有些义愤填膺,有急性子的甚至怂恿燕王起兵自立。而此时的张玉并没有发表看法,因为不管朱棣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都会义无反顾地支持。

接下来的一年,朱允炆又削掉4位藩王,其中朱元章的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为不堪折辱,直接举火自杀了,这些消息深深地刺激到了朱棣。这时,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也劝朱棣“只信天道,不论民心”,朱棣终于下决心暗中囤积粮草、打造兵器,准备起兵。

建文元年七月,建文帝给北平布政使张昺、指挥使谢贵、张信三人送来密旨,要求他们暗中设计擒获朱棣。张昺、谢贵二人领命,张信表面上遵旨,私下里却向朱棣通风报信。朱棣大惊,连忙和姚广孝商议对策。结果,朱棣让张玉、朱能率军埋伏在王府内,然后邀请张昺、谢贵二人上门,就这样,张昺、谢贵二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张玉和朱能杀掉。接下来,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虽然身在北平,但他仅仅在藩邸,燕王府之外的地方名义上还归朝廷节制。所以,接下来就是张玉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明史》记载:

建文元年,成祖起兵。玉帅众夺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